您好,欢迎光临湖南政协门户网站!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200多万人关注古建筑、青年学子,湖南政协的网络直播又创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2017-09-06 来源:《文史博览·人物》—力量湖南

  这两天,39万多名网友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截至9月2日23点,湖南省政协“寻找身边的古建筑——青年学子历史建筑保护公益行”活动第五场(邵阳市绥宁县于家大院)直播活动在网易客户端上获得超过39万多名网友的观看,此活动于9月1日上午9点30分开启。 

  参加绥宁县于家大院直播的调研团队是由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志强教授带队的5人调研团队。 

  此次活动由湖南省政协云、网易、文史博览、力量湖南组成直播团队,湖南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省政协新闻宣传中心主办,文史博览杂志社承办,湖南广播电视台、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永基中东工程有限公司、三马名车、长沙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湘乡市政协、邵阳市公路管理局协办。 

  “寻找身边的古建筑——青年学子历史建筑保护公益行”网络直播活动共有五场,绥宁县于家大院是此次直播活动的“收官之作”。 

    于家大院寻找神秘“窨子屋”

  位于绥宁县李熙桥镇的于家大院,又称黄道堂,始建于明清,共有65座古建筑,是一处颇具规模、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科学价值。放眼望去,整个于家大院内的房子,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窨子屋,这是侗族创造的民居建筑,为湘黔赣地区的特色传统建筑,于家大院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窨子屋25座。 

  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两进两层,也有两进三层或三进三层的,三层上南北间有天桥连通。它的总体结构是外面高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而铁桶一般的四面高墙,方方正正围成“一颗印”的形状,湘黔赣边地都又叫这种高宅大门的民居为“一颗印”。 

  在绥宁县于家大院的直播里,湖南大学的青年学子与网友们分享大院里的人文历史、建筑特色并与当地居民对话。 

  行走在明清老建筑里,不难发现如今于家大院里居住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来来去去的人群中几乎看不见年轻人的身影,当地的老居民于光健老人说,在这里留守的都是不愿搬出于家大院的老人,他们从小在这里长大、生活,对大院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年轻人则渐渐地搬出了大院。 

  历经沧桑,于家大院也曾遭遇过一场不幸。在解放前夕,于家大院惨遭匪患,30多座古建筑毁于一场大火,现在还可以在房屋的砖墙上看到那场大火留下的痕迹。于家大院发生火灾,除了经济财产损失以外,大火更吞没了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因此,对于家大院古建筑群落进行保护十分有必要。 

  该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古建筑?对于已经年代久远受损的部分如何修复? 在于家大院里,青年学子们不禁发问。 

  “我们先后编制了李熙桥镇古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对现有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对前几年火灾新建的房屋进行统一外观风格的改造。”李熙桥镇党委书记吴娟说。 

  绥宁县文物局局长伍茂兴说,对于于家大院的修缮已争取国家支持,第一期修护资金约700多万,目前200多万资金到位,邀请了专家一起解决问题,已完成修缮规划,也准备了完善的防火体系。 

  修缮能让古建筑慢慢恢复原来的面貌,但是接下来又该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历史? 

  绥宁县政协副主席伍丹丹介绍,目前,绥宁县政协正组织编撰一本绥宁传统村落的书籍,不久将公开出版发行。下阶段将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如何发挥好优势资源,助推城乡旅游发展。让传统村落留下来传下去,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绥宁县副县长唐艳说,将积极申报历史文化遗产项目,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领导小组,制定传统古村落保护规划。 

  古建筑是古历史,承载了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兴衰发展。于家大院是一个活的历史书库,如何实现古建筑的保护、传承和文化的发展? 

  绥宁县委宣传部部长黄俊玲说,首先要深入到内心深处来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要爱惜文化,保护好文化。县里把于家大院纳入了整体旅游规划,纳入了政府古村落文化旅游线路,在今后于家大院将成为这个线路里面很重要的文化纽扣。 

  行走、发现、思考,古建筑保护,青年学子们在行动。对于这场青年学子公益行,邵阳市政协副主席郭妤认为,“这场活动非常的有意义”。在她看来,青年学子参与古建筑保护专题调研活动是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的一次创新,同时拓宽了政协凝聚青年智慧的渠道;青年一代,参加了这一次发掘老建筑公益型活动。从活动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体验老祖宗的智慧,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青年一代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播,这种新型的宣传方式使一批老建筑、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随着绥宁于家大院直播的圆满落幕,古建筑保护公益行也正式结束。5场网络直播,引发了共计200多万网友的关注。 

  湖南政协创新之举,200多万人参与直播 

  青年学子参与湖南省政协的课题调研,并且利用网络实时直播。这无疑是湖南政协的又一的创新之举。 

  而这场创新的渊源是——在湖南的三湘四水,遗留着多处历史古建筑。青石板路、飞檐翘角、木雕窗花,都镌刻着那个时代的气息,也存留着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为此,7月底,“寻找身边的古建筑——青年学子历史建筑保护公益行”活动启动,省政协和青年学子开启一场寻找和保护之旅。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5所高校组成了调研团队进行调研。 

  50万、33万、46万、40万、39万……这是截至9月2日23点时,湖南省政协“寻找身边的古建筑——青年学子历史建筑保护公益行”活动五场直播的参与人数。自7月底活动开启以来,已分别在永州市新田县,郴州市桂阳县、汝城县,怀化市通道县,邵阳市绥宁县进行直播,目前总收看人次达到208万。 

  自7月底活动开启以来,青年学子调研团队除了分别在永州市新田县,郴州市桂阳县、汝城县,怀化市通道县,邵阳市绥宁县进行网络直播外,湖南科技大学的青年学子还前往了湖南湘西进行现场考察。 

  这场青年学子对古建筑的发现和保护之旅,受到外界高度关注。在“寻找身边的古建筑——青年学子历史建筑保护公益行”活动启动时,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就应邀作为活动形象代言人,他表示让年轻人参与古建筑的保护调研,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地面上建一座房子不难,但在年轻人的脑子里建一座文化自信的堡垒那就难了。” 

  实际上,“寻找身边的古建筑——青年学子历史建筑保护公益行”是湖南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就“湖南省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重点调研协商课题的内容之一。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是湖南省政协文史学习委今年的重点调研协商课题,也是省政协7个界别协商课题之一。 

  此次调研,青年学子的田野报告和建议将进一步通过省政协云平台,纳入“微建议”“微协商”,他们也将被邀请参与省政协的界别协商会为古建筑保护发声。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和纽带,发动高校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参与到省政协的历史建筑保护调研中来,让他们走入乡村、城镇调研身边或家乡的历史建筑,并邀请参与省政协的界别协商会,这既是一次对传统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教育,也是一次青年政治有序参与的先行尝试。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期待, 

  青年学子们为古建筑保护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