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8日,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智军、副主任文艳真和省政协委员刘春、王泽应等赴郴州市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汝城县绣衣坊、范氏宗祠、朱氏宗祠等,详细了解古祠堂保护现状,并就有关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一、基本情况
汝城县共有942处古祠堂,大部分属于明代及清早期建筑,汝城古祠堂群等已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汝城县组织编制了《汝城古祠堂群保护规划》等专业规划,并按照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原风格的“四原”原则,对部分明代及清早期建筑进行了修缮,县内古祠堂总体保护状况较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有限。部分明清时期的老祠堂,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如要修复,需较大资金投入。目前,修复经费主要是各级财政的临时补贴,总体投入有限,覆盖范围较窄。
2.安全隐患堪忧。大部分明代及清早期古祠堂属砖木结构,防火防灾条件较差,各类基础设施较落后,安全隐患较大。
3.利用力度不够。古祠堂多分布在人口密度较大的村落,周边建筑风格不协调,加之开发深度不够,手段单一,对游客吸引力较小,开发利用渠道、方法有待拓宽和改进。
4.管理体制不顺。古祠堂的产权归群众集体所有,而争取上级资金一般要求产权在文物管理部门,产权问题影响了项目资金的争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管理工作者对古祠堂保护利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对策建议
1.拓宽资金来源。除依托财政投入外,要强调文物保护产权人的保护主体责任,积极发动本地族人开展捐赠活动,募集资金用于本地祠堂的修缮工作。同时,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祠堂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2.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设计规划,进一步完善古祠堂内的防火防灾等基础设施,增强老祠堂抵御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
3.创新开发模式。在老祠堂、老牌坊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工作室、流动讲堂、流水餐饮,重点开展祠堂文化教育培训、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游学交流和创智沙龙等活动,将古祠堂从传统意义上的宗族祭祀之地,开发成为集观光、修学、聚会、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场所。
4.深挖文化内涵。古祠堂是姓氏、礼仪、建筑、饮食等文化的集中载体。深入挖掘古祠堂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建设姓氏文化纪念馆等形式,将古祠堂打造成汝城地域文化的缩影,进一步增强其教育功能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