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为进一步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调研协商工作,根据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关于《“我省历史建 筑保护利用”委员持证视察方案》精神,省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胡彬彬组织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考察组于2017年 6月9日、10日对耒阳大河滩古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对该区建筑的风貌、环境、问题及对策进行全面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
一、耒阳大河滩古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1、大河滩古街区的传统风貌与格局价值。耒阳大河滩古街区位于耒阳境南边陲,面临耒水,是黄市镇大河村的一部分。该古街区坐落在大山之中,“负阴抱阳”,山、村、田、水和谐共存,体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生态理念 ;街区背靠大山,正面有耒水环绕,可谓依山傍水,植被茂盛,是符合古代环境风水学思想的村落布局;该古街区四周被蔡伦竹海的上万亩山林环绕着,同时狮子岭、登峰坳、龙珠岭、龙形山、万峰头等山脉将其环抱其中,是一块“五龙抱珠”引人入胜的风水宝地,其建筑呈条状分布,是典型的传统古镇的选址;大河滩古街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 合农作物生长。由于海拔适宜,植被覆盖率高,森林密布,有利于农业、林业的发展,有利于旅游观光;由于街区交通方便,历代形成一个耒阳与永兴两县交界的山乡农贸圩市。此外,古街区所在区域绿荫掩映,街道整洁,传统建筑布局典雅,保存完整。乡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传统文化 氛围浓郁 。
2、大河滩古街区的传统建筑价值。大河滩古街建筑风格独特,人文景观众多。街全长约 500米,宽5米,有300余户居民。古街区居民建筑基本保持民清时代风格,多为二层纯木结构阁楼,前有2米左右的廊檐 ,皆在石墩上放置杉木作柱子。街面为青砾石铺就,给人古朴厚重感觉。大河滩古街的建筑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制、装饰特征、结构技术、材料运用等方面。在建筑形制方面,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建筑群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群,该古街占地面积为66000平方米,彼此相连,风险共担,休戚相关。屋外多为双层 复式廊檐,里屋结构典雅,从街道上的门面开始向里一重一 重加深,至少有三、四重。木质门窗,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在装饰特征方面:建筑门窗、柱梁常施木雕 ;封火山墙端部、石墩常施砖雕或石雕。门窗、门框、门墩、墙体等处的雕饰、墨书题字及匾额等构成了街区一景,彰显出古街浓郁的人文底蕴。在结构技术方面:古街建筑整体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屋外多为石墩托杉木柱支撑的双层复式廊檐,均用瓦顶。在材料运用方面:古街传统建筑材料以木、砖、瓦、石为主。木材呈现出材料本身的色彩,砖、瓦呈青色,施青黑色彩画或题字。自然材料及柔和色彩的运用,使古街呈现出多样而统一、质朴而典雅的风貌。
3、大河滩古街区的传统文化价值。丰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大河滩古街较高的文化品位。传统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大河滩古街每年农历三月中旬唱的“财神戏”、六月下旬举办的“关帝庙会庆圣诞”和衡阳春台戏班和春华戏班等活动中。在大河滩古街区众多的文化活动中,以围绕关公庙开展的相关活动最为有名,其文化价值颇大。关帝庙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庙宇恢弘,殿阁峥嵘,楼台富丽。100多年来,关帝庙香火鼎盛,灯烛辉煌,是人们祭祀关帝,弘扬关公文化的神圣殿堂。在文革时期,关帝庙遭到了破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关帝庙才得以修复。扩建后的关帝庙 ,由大殿、神殿、戏台等建筑组成,朱墙碧瓦,气势恢宏、颇为壮观。戏台与大殿之间,有一块大约300平米的草坪,南北两面,松柏森森,逢年过节,是人们舞龙舞狮,看戏听曲的地方,临街的大门上,“关帝庙”三个大字镶嵌的朱墙中央,格外引人注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帝庙历经风雨沧桑和兴衰变迁,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如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蔡伦竹海吸引游客蜂至沓来,也给关帝庙带来了无穷的活力,来关帝庙旅游观光和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以此来求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兴财旺,清吉平安”,一定程度上使得关 帝庙活力再现。此外,古街区在春节期间开展的舞龙灯、讲 故事,端午节划龙船,初一、十五敬天地神灵活动依然悠久历史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 。
4、大河滩古街区的传统街巷的商业遗产价值。大河滩古街区主要以较为原始的石材、土坯、青砖、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建筑,且以砖木结构为主,屋面呈现多有飞檐,以连体建造的特点。该古街保存完好的长约500余米的古街,清末至民国初年,大河滩古街区商业发达,曾是地区的商贸中心。据《耒阳县志》载:大河滩市在唐朝就已形成集市。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有二十多家店铺,南来北往的客船、货船川流不息,来自长沙、汉口、衡阳及永兴、资兴、郴州的客贾常集于此,是耒水河上一个很重要的商埠。古街至今仍保留有部分青石古街和古香古色的店铺。又据史料记载,大河滩商业古街很早就有永兴、资兴、郴州、安仁和本县各地的客商往来。上市主要以土纸、纸浆、茶 油、豆油、豆笋等商品及楠竹、木材、煤炭及汉白玉制品等远销长沙、汉口、北京等地,输入以大米、豆类、布匹、南杂货等为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街古街的三角形圩坪附近的中正街为商业中心,商店铺宇以砖瓦土木结构为主,由于建筑屋檐较宽,下雨天在街檐内走不湿脚。逢圩赶集之日,在街檐内摆摊交易,可避免日晒雨淋。这也为该地商业繁华奠定了条件。如今,古街的商业气息依然存在,那里至今仍保留部分古街和老店铺,有不少居民仍然开着卖服装、水电器材,理发的店面,虽然古街早已没有昔日的繁华,但现在古街则是每逢农历尾数一、五为赶集日,街上又出现了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
5、大河滩古街区的旅游资源价值。大河滩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秀丽宜人,古迹名胜闻名遐迩。最为有名的为蔡伦竹海。竹海的覆盖地域很广,它北起耒阳市黄市镇的黄泥岗,南至黄市镇的大河滩,东始大义镇,西接公平镇,面积达16万亩,这里竹林依山势高低起伏,郁郁葱葱,为亚洲最大 的连片竹海 ,素有“亚洲大竹海”、“天然大氧吧”之美誉。如今 ,在政府的努力下,已在该区市建成了中南六省唯一的大面积竹海为主的风景名胜区。此外,古街区还有一处自地下往上喷出奇泉。据《 耒阳市志》载:耒阳热泉有两处,一处为东湖汤泉,另外一处则是坐落于黄市大河滩汤泉了,水温28℃,地下水是在缓慢循环过程中因受深部隐状的岩浆余热的影响而形成地下热水。又有人说大河滩地下热水是在 1975年,湖南省一四○勘探队进行野外勘探时,在大河滩街尾地下六百米深处,意外地钻探出的泉水。经权威部门测定,天然喷泉自然喷高为25.058米,喷嘴口径 22毫米,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誉为“天下第一泉”。黄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也让古街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耒阳大河滩古街区保护存在的不足
自然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对古街区木结构古建筑影响很大,虽经历多次维修,但古街区的建筑各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大河滩古街区保护不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古街区古建筑自然损毁严重。古街区的许多古建筑在自然及人为的破坏下,开始老化、坍塌 ,甚至被拆毁,古风貌荡然无存,破坏严重。由于房屋年代久远,不少古建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残损情况大致有下列情况:在屋面方面,不少建筑存在漏水情况,屋面脊饰残破、脱落严重,小青瓦杂乱无章;在砖墙方面,由于年久失修,因而出现多栋的墙体歪斜、凹凸、墙面普遍脱落;在木构方面,街区部分木柱子基部与梁架上部糟朽严重,属于穿斗结构的跨空枋多处断裂,额枋、挑檐梁等木构遭风雨与虫蚁侵蚀,已到了需要支撑的境况;在装修方面,部分额梁、看梁、木栏主要损坏于风雨侵蚀与虫蚁,部分顶板、望板朽坏或遗失不全。此外,由于老建筑的许多使用功能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居民也存在“与其花钱修老屋,不如直接盖新房”的想法,一些老建筑 的屋主到外地打工或者迁到新街区后,留在老街上的房屋就 空置、荒废,直至濒临倒塌。在由于多数村民无力按照古建 筑保护要求进行维修,由于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维修保养,多 数古建筑破损严重,有的已发生局部坍塌 。
2、古街区的基础设施总体落后。一是没有消防设施。发生火灾时只能从河边取水自救;各种管线全部外露,电线直接 架设在木质房屋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街区建筑多以明清时期的木料制成,期间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部分木料已经腐朽,质地疏松,密度降低,已经属于易燃物品,即使是较小的火苗也可以使其燃烧,而由于古街连接比其他古建筑群更为密切,所以即便是很小的火星也会呈燎原之势,随之迅速蔓延至整个建筑,但目所能及之处,我们并未找到任何消防相关的信息或是灭火设备。再如,由于古街区道路又比较狭窄,一旦发生火灾,大型的消防车也无法进入火灾核心区域,灭火不及时还加大了消防人员疏散人群的难度。此外,街区缺乏必要的交通标识。古街的主要出入口交通意向不明确,文化标识性不强,加之古街区狭窄,无法满足较大规模的人流与物流集散。
3、古街区存在“保护性”破坏。历史性老化造成老房子的自然颓败和无力修复,这是许多村落衰败的共同原因,然而,村民无序的随意新建、翻建,有意无意加入许多现代元素,造成了传统村落与乡土环境、历史风貌的格格不入,换言之,各类现代建材破坏着当地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笔者了解到,近年来,村民在没有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把一些传统院落与民居建筑的砖石墙、土坯墙用各种颜色面砖装饰,使得村庄传统历史风貌特色变得更加混乱。部分建筑内部有不 同程度的改造,一般都是用简单的水泥砂浆替代了原有的木料材质,许多房子的结构、特色构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使得建筑原有的格局不复存在。
三、耒阳大河滩古街区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指出,乡土建筑遗产“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着经济、文化和建筑同一化力量的威胁。如何抵制这些威胁是社区、政府、规划师、建筑师、保护工作者以及多学科专家团体必须熟悉的基本问题”。根据笔者调查,大河滩古街区保护不足存在如下原因:一是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知识不够普及,加之当地居民对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不了解,造成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成为古建筑保护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当修缮:多年来,街区古建筑均为当地居民住户自行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存在着对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简单化处理及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古建筑的真实性;三是保护维修资金缺乏:当地经济水平属较不发达地区,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力对古建筑进行大规模 维修;四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 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居住于其中的居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对古建筑进行改造、加建、部分拆除等活动,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活动没有被合理引导与管理,造成古建筑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做好古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几点建议如下 :
1、进一步提高先保护后利用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发掘好历史文化名镇是弘扬历史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味的关键之举,全社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把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开发与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放在同一高度来抓。古街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切忌目光短浅。在提高保护认识的基础上,可通过发展旅游,可使古街与现代社 会发展更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2、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古村古镇代表着一段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古村历史悠久,风貌独特,文化厚重。但古村的建筑老化严重,环境日渐恶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矛盾尖锐。保护古村要改善古村的基础设施,一是净化视觉空间环境。在保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有序更新,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二是改善 生活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也为发展文化、旅游、商业等产业和功能提供有力支撑。特别要整治与古村历史风貌、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较差、环境景观不好的建(构)筑物,保 持历史风貌的延续性与完整性。结合整治,严格控制新建建 筑和开发建设强度,提升古村落的环境景观品质。
3、制定科学的保护开发规划。规划应着眼于古街区的全局和整体发展,不但要保护一座座单体建筑,更要保护古街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其次,通过规划,重点保护古街的历史传统风貌及街巷空间肌理,确定古街保护的工作原则与方法。在具体制定保护规划时,要做到保护古街文化遗产 的真实性、保持古村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及延续古村功能,遵循合理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历史风貌保护区域也是当地居民长期 聚居的地区,由此必须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