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常委会议现场,来自江华县政协和桑植县政协的两份调研报告,引起了与会省政协常委们的关注。
按照省政协重点调研协商工作方案,江华县政协和桑植县政协围绕“推进我省健康扶贫政策落实”课题协同开展自主调研。他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单位,实地走访了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并召开座谈会,形成了各自的调研报告。
江华县政协主席陈槐权和桑植县政协主席熊正元告诉湘声报记者,目前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参保政策全面落实,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强、人才缺乏、基本药物制度有待完善,是两县健康扶贫中面临的共同状况。
因病致贫返贫已有效缓解
“全覆盖、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江华县和桑植县都已经落实了这些健康扶贫政策,并制定出台符合本县实际的政策。
两县均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江华县对农村贫困人口参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50%补贴,对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家庭成员个人缴费部分分别按100%、50%进行资助;桑植县对于特困城乡居民参加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予以100%资助,社会保障兜底对象同样给予100%资助。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医疗救助、医院减免、政府兜底……通过多重保障措施,桑植县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实际住院报销比例为87.01%,其中县域内实际住院报销比例为88.70%,江华县农村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为86.96%,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两县均全面实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模式。
“贫困人口患者出院结算时只需缴纳自付费用,减轻了患者就医预先垫付住院费用的经济负担,桑植县域内就诊率达86.27%,群众的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熊正元说。
县乡医院“冷热不均”
“江华地处山区,由于多方面原因,高级职称技术人才或经验丰富的行内人士大部分集中在几所县城医院,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有的医疗设备闲置,因为没有会操作的专业人士。”陈槐权告诉记者,由于基本药物在乡村一级存在供应不足、品种少、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老百姓对此呼声较大。
陈槐权表示,县级医院医疗设备相对先进全面,患者就医一般选择到县级医院,只有轻微的病才在当地卫生院治疗,因此出现了县级医院人满为患、病床供不应求,乡镇卫生院则相对冷清的就医状况。
熊正元介绍,桑植县现有村医空白村110个,且村医中60岁以上的有39人。加上部分村小人少,村医待遇普遍较低,导致近几年本土化培养的医生不愿意去当村医。另外,多数乡镇卫生院没有能力自行添置医疗卫生设备。桑植县的23家乡镇卫生院,只有6家卫生院配齐“三大件”,15家卫生院无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7家卫生院缺彩超,2家卫生院缺全自动生化仪,医疗设备明显不足。
陈槐权建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各方面培养“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本土人才;适当提高现有乡村医生的各种补助,不定期组织乡村医生进修培训等,激励乡村医生安心从医。
“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无优势专科,解决辖区内急重症、疑难杂症能力不强。”熊正元建议省里鼓励专家到县级公立医院传帮带,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的专科和重点科室服务能力。
防止少数“过度医疗”
医保扶贫政策造成部分非贫困户心理失衡,是江华县政协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陈槐权介绍,由于扶贫政策因素,贫困户在享受参保缴费资助和医保待遇方面有明显优势。同一医院,同一病种,贫困户住院医疗费用通过综合保障后报销比例达85%以上,甚至有些病种几乎零负担,“而非贫困户住院只是按基本医保政策报销,自己还需负担部分费用,非贫困户对于部分贫困户尤其是因懒致贫的贫困户反映强烈”。
同时,由于特困供养人员住院实行100%报账,有的不愿出院,有的在这个医院刚出院马上到另一家医院住院,长时间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增加了财政资金支出,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陈槐权建议多措并举管控“过度医疗”,分级分类管理贫困户患者。根椐患病类别、年内住院次数享受不同的报销比例,对特困供养人员只全额报销年内首次住院金额,对年内多次住院的,按比例自负部分金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主动“过度医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