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湖南政协门户网站!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全球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现身湖区 洞庭湖生态环境在恢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2018-05-26 来源:湘声报

全球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现身湖区 洞庭湖生态环境在恢复 

  (湘声报记者 陈彬)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生物多样性曾一度告急——不断有鸟类、鱼类消失。 

  随着洞庭湖治理的实施,湖区生物多样性的危机有所缓和:全球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现身南洞庭湖;退垸还湖后的西洞庭湖青山垸内,越冬鸟类数量稳定;停止挖沙的横岭湖保护区,成为江豚和白鹤的新栖息地…… 

  然而,一些濒危动物的生存处境依然不容乐观,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濒危动物在增加 

  2018年5月18日,早上8点左右, 陆续有3对青头潜鸭从芦苇丛中探出头来。雄性青头潜鸭头上的羽毛呈现亮绿色,雌性青头潜鸭紧紧跟在旁边,形影不离。不久,它们钻出芦苇丛,来到水面觅食、嬉戏。 

  3对青头潜鸭的出现,让在此等候了3个多小时的益阳市林业局工作人员曹学优惊喜不已。 

  据了解,全球的青头潜鸭仅存近千只,2013年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鸟类。作为迁徙性鸟类,青头潜鸭对于栖息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每年3月中旬从南方越冬地迁往西伯利亚东南部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繁殖,10月中旬到11月初开始迁往南方。 

  但今年这些青头潜鸭并未返回繁殖地,而选择在洞庭湖筑巢、繁殖后代,这成为我国对青头潜鸭栖息、繁殖等生活习性的一个全新发现,并佐证了南洞庭湖自然生态环境在逐步变好。 

  惊喜也出现在东洞庭湖。 

  4月底,省政协调研组来到东洞庭湖时,发现江豚不时从湖中一跃而起,6年前被工作人员救养的麋鹿“点点”,也安然地生活在这里。前不久,“点点”还当上了母亲。 

  东洞庭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生物性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希望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这里有东方白鹤、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有白鲟、中华鲟等国家一级保护鱼类,还有白鳍豚、江豚等国家一级保护哺乳类动物。 

  如今,洞庭湖江豚不仅遏止了年13.7%的下降速度,还从5年前的80-90头增长到2017年科考期间统计到的123头左右;洞庭湖麋鹿也成为国内最大的麋鹿自然野化种群,数量已发展到180多头。 

  保护意识不能松 

  高大立是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他在保护区工作了近30年。 

  10年前的一天,风雪交加,高大立和其他工作人员蹒跚走了约60里,观测了近5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范围后,仅仅统计到2000只左右的越冬水鸟。在农田里,基本看不到灰鹤和豆雁的身影,冰面上也仅有几只东方白鹳、白琵鹭和鸬鹚茫然地站立着。 

  如今,东洞庭湖保护区有鸟类348种。据去年隆冬所做的水鸟调查,东洞庭湖观测到的候鸟约20万只,较上年度增加了4万余只,增幅达23%,占整个洞庭湖越冬候鸟的79.1%。 

  这样的变化,却没有让高大立放心。“虽然数量、种类在增多,但珍惜濒危鸟类数量仍然在明显减少。”高大立说。 

  此外,尽管洞庭湖江豚的数量有所上升,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今年5月22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题宣传活动上,国家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时指出,由于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部分物种濒危程度加剧,受威胁等级上升。如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省政协调研组认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保护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任重道远,要主动作为,保护意识一刻也不能松懈。 

  

  10项举措抓好湿地大保护

  湘声报讯  5月23日,记者从省林业厅在常德召开的全省湿地保护暨洞庭湖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获悉,我省林业部门将着力抓好10项工作,推进全省湿地保护和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目前,全省湿地保护面积达76.93万公顷,保护率达75.44%,比全国高出26.41%。湿地生态保护格局基本成型,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保护工程建设效果明显,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成效突出。同时,洞庭湖保护区杨树清理、违法违规整治取得历史性突破,生态修复也进入科学规范轨道。如今,洞庭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越冬候鸟达348种22.64万只,比上年度增加18.9%。 

  据了解,全省林业部门将重点抓好10项工作:编制湿地保护战略发展规划;强力推进“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稳妥推进杨树清理;统一杨树退出补贴或补助标准;全面推进湿地提质;构建物种保护新格局;抓好工程项目实施;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探索国家公园体制;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鲁融冰 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