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至9日,湖南省政协“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落实情况”民主监督调研活动在益阳进行。省政协副主席戴道晋率队调研并出席调研座谈会,部分省政协委员与民盟盟员参与调研。调研组先后赴益阳市大通湖区、沅江市、赫山区等环湖市县区开展监督性踏察调研,主要调研了围网养鱼、珍珠养殖、投肥养鱼、采砂整治和造纸厂排污、芦苇利用、黑杨砍伐及生态补偿、黑臭水体治理等情况。“我们先不按益阳那边推荐的路线走,先去看看舵杆洲?”
随后,省政协“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落实情况”益阳调研组一名成员拿出地图,大家纷纷加入到在地图上寻找舵杆洲的行动中来——“找到了,在这里——”
舵杆洲位于东洞庭湖中间,它既是一个航道的重要路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形似舵杆而得名。
为什么要先去舵杆洲?
戴道晋说,益阳市县(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整治卓有成效,洞庭湖区生态功能逐渐恢复,生态多样性不断丰富。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是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系统治理,注重监管发力;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切实将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问题清单整治到位,防止反弹;巩固五大专项整治成果,扎实推进《洞庭湖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动群众,坚定不移地治理非法采砂,系统整治黑臭水体,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准备。
突击督察舵杆洲,检验委员踏察监督效果
舵杆洲位于东洞庭湖中间,水阔岸绿、芦花荡漾、鱼类众多、物种丰富,素有湖上草原之称,是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一些人受利益驱使,把洲上地势较低处开挖成了鱼塘,搞起了网箱养殖,养殖污水直接流入洞庭湖,对洞庭湖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016年,舵杆洲养殖网箱被拆除。
今年以来,由于舵杆洲地处垸外偏远地带,一些人受利益驱使,趁监管空隙铤而走险,企图在舵杆洲恢复网箱养殖,3月30日,业主组织施工人员正在赶制网箱,被省政协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落实情况调研踏察行动的政协委员组撞了个正着。
4月上旬,踏察小组将此情况以踏察微报告的形式反映给省政协,并发布在政协云上。
此事迅速引起了中共益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4月18日,中共益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瞿海率队开展环洞庭湖生态治理巡察,进一步掌握了舵杆洲网箱养殖的详细情况,当即责成南县迅速行动,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拆除舵杆洲养殖网箱。
同行的益阳市政协主席黄加忠主动请缨,杀了个回马枪,立即赶到舵杆洲,督促拆除养殖网箱,并在随后的几天时间密切关注拆除进度。
南县县政府快速落实,作出了限业主在4月19日自行拆除养殖网箱的决定。到20日,业主仍未启动拆除。当天,南县组织力量开始强制进行拆除。经过两天的紧张工作,到4月22日,舵杆洲的4处400口养殖网箱被全部拆除。
省政协组织的委员踏察活动成果最终得到了落地落实,舵杆洲网箱养殖再一次被遏制。
本次调研组突击督察舵杆洲,正是再次监督舵杆洲的网箱拆除情况,防止“反弹”。据了解,为了巩固中央环保督察行动成果,严防网围、矮围、网箱死灰复燃,当地政府已经加派执法队伍,落实日常巡查制度,目前网箱投放情况已经杜绝。
“茂林臭水沟很臭,老百姓怨声载道。2015年,政协委员提案为民代言……百姓开心,喜而赞曰:昔日臭水沟,今朝幸福渠……”在益阳市茂林渠边,一块石刻碑记引人注目。
5月9日,省政协“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落实情况”调研组来到赫山区调研了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在茂林渠现场,当调研组得知该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是“倒在扶贫路上的扶贫队长”陈艳辉委员提出并全程督办落实的提案,调研组表示,茂林渠整治项目是陈艳辉精神的具象化,需要进一步学习宣传。
据了解,益阳市中心城区共有黑臭水体14处,益阳市人民政府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多角度出发,投资14.2亿元,计划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
调研组通过看现场、访群众、提问题、听汇报等方式,先后实地查看了茂林渠、中干渠、总干渠等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现场。在总干渠,调研组对沟渠水草丛生,游鱼嬉戏的场景印象深刻。
省政协委员、省住房与城市建设厅副厅长高东山表示,黑臭水体最大的问题就是截污问题,必须控源到位,完善截污管网,从上游开始监管,进行流域统筹,成系统进行整治;要综合施策,把道路建设与排污管网进行综合配套建设。
“芦苇之乡”的生态农业转型思路
在沅江市洞庭湖湖洲湿地上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荡,行船从洞庭湖上驶过时,远处广阔的芦苇荡仿佛卧在水面上的柔软绿毯。
每年春天,芦苇的幼苗——芦笋破土而出,它们随春风而生,在这片肥沃的湖洲湿地之上野生野长,是天然的有机绿色食品,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有丰富的缮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兼具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沅江湖州水面250多万亩,其中芦苇面积达86万亩,芦苇作为造纸原料,一度占到全省造纸芦苇的六成以上。
过去几年,由于治污力度的加大和造纸企业的关停,沅江芦苇产业深陷“泥潭”。怎样走出这一困境?沅江市委、市政府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决定瞄准“芦笋”做文章,变一家一户自采自食为面向市场的规模化生产,拓展芦苇产业的发展空间,向绿色生态食品加工蜕变。据沅江市委、市政府牵头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制定的《沅江芦笋十年产业规划》里计划:坚持“绿色健康、药食同源”,实施传统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到药品“三步走”战略,力争在十年内,产值突破100亿元。
2017年,芦笋企业收购加工芦苇达3万吨,年综合产值达22亿元。据了解,作为造纸材料的芦苇,沅江历史上产值最高的2008年也只有2亿元。这让转型的企业信心满满。
湖南博大天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沅江市为打造“沅江芦笋”产业而引进的芦笋精加工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杨国舜建议,要在加强人才引进,促进科研成果上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芦苇产业链方面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既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图文 |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吴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