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省政协调研组在衡阳市召开座谈会,围绕“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主题,与省、市政协委员、衡阳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进行交流。
红网时刻4月15日讯(记者 王宇晨 彭卓珺)4月14日下午,省政协调研组在衡阳市召开座谈会,邀请省、市政协委员,衡阳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人,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方面人士,围绕“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主题进行交流。
乡村经营管理、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乡村治理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弱……调研组发现,在乡村振兴中,人才,既是机遇,也可以说是瓶颈。座谈会上,大家围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目前农村很多项目还是分散种养,缺乏形成产业链条的人才效应。”率队的调研组负责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曹英华认为,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对今后村干部政治素质、法律意识、道德水准、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瓶颈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衡阳市政协副主席汪维建议,针对村一级,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引进回乡返乡人才创新创业,同时培养和培训现有的乡村人才,对建设乡村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可出台政策解决其相关待遇。
“要对村支部书记、新乡贤等乡村治理人才的类别明确划分,摸透摸细,在顶层设计方面进行机制保障。”民进衡阳市委专职副主委廖晟建议。
省政协委员、衡阳县集兵镇大利村党总支书记任贤龙建议,乡村振兴要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等方式,让更多人才落户村里,通过事业留住他们。
衡阳市政协委员、湖南天工开物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生德建议,政府部门对引进人才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补,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农业专业技能人才开展培训。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周杏武认为,关于农村人才培训,一方面要以党员人才队伍培训为重点,以农村改革发展第一线骨干为对象,把视线瞄准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运输专业户、个体经营者以及各类企业中的生产骨干和乡土人才身上。另一方面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多渠道机制,将农村乡土人才、农村普通劳动力都纳入到农村人才培训的范围中,使农村人才的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