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政协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11月17日至18日,驻永州市的18名省政协委员赴长沙市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调研,先后实地考察了湘江新区、梅溪湖公园、铜官窑、乔口镇等地,听取了长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并座谈交流了两地开发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参加视察的委员认为,长沙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近年来在率先发展、引领发展、科学发展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尤其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探索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做到了人与自然、经济与文化、产业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
一、长沙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验
长沙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市域内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608处,文化资源富集,点多面广、品位独特,开发潜力大。2014年1-10月,接待文化旅游者3226.9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总人数的33.6%,实现文化旅游收入达325.4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2.3%。委员们认为,长沙的经验和做法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旅游规划上注重突出文化引领。坚持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驱动,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其中,马王堆文化旅游区规划构建从发掘、研究到转化、体验的汉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物址一体化发展”,塑造“中华汉魂”的全球性文化旅游品牌;铜官窑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和利用“世界釉下多彩发源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集陶瓷艺术展示、制作体验、研究教育、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构建彩陶文化创意产业链;天心阁文化旅游区以“老长沙”风情展示、构建集观光、休闲、餐饮、购物、演艺娱乐为一体的长沙都市休憩旅游综合体;沩山炭河里文化旅游区围绕佛教文化体验主题建设好密印寺景区、千佛洞景区、三关门景区。
2、在旅游发展上注重融合文化产业。坚持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集中打造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集群。长沙已形成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港岛为代表的文娱演艺旅游市场,以解放路酒吧一条街、化龙池清吧一条街、太平街历史文化街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市场,以清水塘为代表的文博旅游市场,以世界之窗、海底世界为中心的影视拍摄基地及旅游主题活动基地等新型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已初具规模。
3、在项目建设上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在《长沙市重大旅游项目库》中,明确将文化项目作为旅游产业项目的重点,列入全市重大项目库。2012年规划了77个旅游项目,其中有21个是文化项目,2013年规划了100个项目,其中有37个是文化项目。目前,长沙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1个,其中岳麓山一桔子洲景区、花明楼景区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都是文化含量高的项目。在景区提质改造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充分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如铜官窑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通过遗存遗物、文字、图片和资料展示其历史沿革、制瓷工艺流程、文化堆积等内容;沩山炭河里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和青铜文化的内涵,建设了沩山大佛和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橘子洲改造时,重建了江神庙、拱极楼,成为洲尾橘洲民俗文化园的核心景点。
4、在宣传营销上注重打响文化品牌。一是城市营销打“快乐牌”。明确“快乐长沙、宜游胜地”的城市形象定位,重点在央视、湖南卫视、首都机场、黄花机场进行长沙旅游城市形象宣传,在香港、台湾知名媒体和国内著名网站开展专题宣传,不断的提升长沙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节会活动打“娱乐牌”。结合长沙独特的娱乐产品,每年举办以文化旅游休闲为主题的节会活动达20多个。重点举办了世界旅游小组大赛、长沙卡通艺术节、环球狂欢喜年华、中国剧场论坛,特别是在橘子洲成功承办了2009、2013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开幕式,1000多名中外嘉宾到琴岛演艺厅欣赏了独具特色的长沙歌厅节目,极大地推介了长沙的休闲业。三是影视营销打“红色牌”。推出了《恰同学少年》、《黎明前的暗战》、《长沙大会战》等优秀电视作品,2007年,《恰同学少年》热播后,及时推出以岳麓山、湖南第一师范、清水塘、船山学社、新民学会旧址、橘子洲、湘江、善化文化旅游区、杨开慧故居为重点的追寻青年毛泽东求学足迹的“情怀体验”之旅和“重走毛泽东成长之路”,吸引了上千万的游客来长沙进行红色文化熏陶。
二、长沙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启示
视察中,委员们针对长沙市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文化发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意见和建议。
1、要更加注重城市建设与保护水质的关系。安徽省十分重视大江大湖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为彻底解决巢湖的治理问题,他们下决心辙掉了地级巢湖市。目前我省也极为重视对湘江母亲河的保护,但在思想认识上仍停在注重对湘江下游的污染治理上,忽视了对源头的保护和投入,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先污染、后治理”,“污染得利、保护吃亏”。因此,湘江上、下游的城市应共同呼吁湘江流域治理与保护“一盘棋”,把保护湘江源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
2、要更加注重城市建设与文化发掘的关系。长沙是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城市建设应注重发掘历史文化、本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凸显文化灵魂,切实防止简单复制、拓印,防止“摊大饼”、“城市病”。在城市建设中彰显文化和智慧,回应全省人民对省会城市的期望。
3、要更加注重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共享。长沙、永州同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长沙在宣传营销、开拓市场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永州尚有许多“养在深闺”的优质资源难以转化为旅游产品,两地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双赢,让湖湘文化与锦锈潇湘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