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人次的国际机场旁,为何没形成理想的临空经济区?
◆本报记者 黄旻
2013年,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600万人次,排名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十二位。 (CNS图)
“湖南发展临空经济已经具备了起飞的所有条件,但是目前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仍不理想。”3月26日,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率领“加快发展湖南临空产业”调研组,赴长沙临空产业园考察,在相关座谈会上,大家的发言都集中指向发展临空经济的瓶颈问题。
起飞“硬指标”已具备
早在2009年,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已突破千万人次,成为中部六省中首个实现千万级旅客吞吐量的国际机场;2013年,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600万人次,排名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十二位。
同时,湖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湖南是长江开放经济带和南部沿海开放带结合部,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发达。随着京深高铁和沪昆高铁的通车运行,长株潭城市圈与中国主要经济区和城市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必将是趋势。
此外,黄花机场周边有7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省级工业园区,临空业态发展基础较好,区域经济基础雄厚。
土地开发受限
长沙县副县长、长沙县空港城管委会主任杨莉说,长沙县空港城管委会在2010年成立之初,就是为了顺应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客货流量迅猛增长的趋势,启动基础建设和平台筹备工作,力图打造“长株潭都市核心区”、“对外开放门户区”。“但是,项目启动至今,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很多问题都动不了。”杨莉举例说,长沙空港城与普洛斯物流(亚洲最大的现代物流设施提供商、服务商)几年前就签订了协议,但项目迟迟落不了地,原因在于空港城没有全部纳入土地利用总规,空港城规划54.6平方公里,实际可建设用地仅约10平方公里。“空港城管委会没有被授予行政审批和经济管理权限,土地不能开发建设,项目落地建设自然举步维艰。”
长沙市副市长张迎春最近带领湖南临空产业子课题组赴上海、重庆、郑州等地调研,发现这些临空产业发展迅速的城市,普遍成立了高规格的开发区管委会,如郑州的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直接由河南省常务副省长领导,四川的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由省长担任。张迎春认为,长沙县空港城管委会行政级别偏低,难以发挥强有力的协调和主导作用,导致临空经济没有形成“拳头”集聚效应。
缺乏临空核心产业
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则一句话点破核心产业的乏力,“相比郑州的富士康、重庆的戴尔电脑、天津的空客A380航空制造,湖南缺乏定海神针般的临空产业项目。”
省口岸办主任徐双荣也认为,湖南现有的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临空指向性较强的产业比较分散,没有龙头产业起到带动效应,“重庆的临空产业依托3家电脑平台,辐射600多家配套企业。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占其临空总产业的40%,湖南需要构筑平台,招大引强,培育核心产业。”
湖南省机场管理局局长刘志仁认为,要想让临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必须站在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并以配套的政策大力支持。“临空产业涉及到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用地管理等方方面面。目前,省级层面没有出台相关支持临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市、县政府和行业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可执行性不强。”刘志仁说,而河南郑州自2013年3月得到国务院关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后,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内,政策支持体系全部到位,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