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我被任命为湘潭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主持学习文史委日常工作。2005年4月担任学习文史委主任。屈指算来,从事文史工作已经整整8年。回顾8年的文史工作经历,我认为:“热爱”是做好文史工作的前提,“追求”是做好文史工作的动力,“亲和”是做好文史工作的必备品质。
一、“热爱”是做好文史工作的前提
人生在世,一个爱字就能解决好多问题。爱国,就会精忠报国;爱家,就会尊老爱幼;爱文史工作,就能在文史工作上有所建树。
2002年,我作为县水利局的优秀中层干部,被推荐到县委组织部跟班学习。跟班学习结束后,组织部领导找我谈心,让我在乡镇副职和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之间进行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后来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文史工作?我是这样回答的:我喜欢文字,喜欢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铅字,喜欢自己的作品被人品读的感觉。
是的,我喜欢文字,也擅长文字。在湘潭航运公司和县水利局工作期间,我在《深圳青年》、《湖南日报》、《湘潭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近十万字的文学作品。《湘潭县报▪副刊》创刊后不久,我的散文在一段时期内几乎占据了副刊的头稿,并因此出席了市文联第五次文代会。
从事文史工作以来,面对众多的文史爱好者给我们写信投稿,并乐此不疲,我感动了,深深体会到了:能够将把散失在各个角落的,有的被历史尘封、有的即将消失、有的被人们遗忘的文化史料收集、整理、编印成册,变成文字的东西,留给社会,不仅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工程。俗语云:“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沉浸自己编撰的文史丛书中,就会感到自己在触摸湘潭县的历史,在和湘潭县的山水对话,在和湘潭县远去的智者交流,真是“静对古书寻乐趣,闲观云物会天机”,可以汲取和享受其中无穷的智慧和乐趣。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热爱文史工作。
领导的赏识与鼓励也是我热爱文史工作的源泉。2004年是县政协成立二十周年的庆典之年,为了总结经验,弘扬成绩,展示政协风采,县政协决定出版《回眸》一书。当时,我到政协还只有几个月,接到这一任务很惶恐,生怕完不成任务。时任主席徐启明笑着对我说:“我相信你,你放手去干,经费的事情不要你考虑。”他的相信给了我勇气。理清思路以后,我到县档案局查找资料,组织政协老同志开会,确定纲目,明确分工。经过六个月的努力,我主编的第一辑文史资料《回眸》得以出版,且反响良好。特别是《回眸》的编后语,我是带着感情来写的,得到了县政协领导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赏。他们的肯定更加激发我了对文史工作的热爱,我先后主编了《湘潭县文史》第13辑、第14辑、第15辑。目前第16辑文史资料——《湘潭历代职官类释》的编辑方案已经得到了县政协党组的批准,计划在年内出版。
二、“追求”是做好文史工作的动力
相比政协其它工作而言,政协文史工作是一项在外人看来寂寞、枯燥的工作,也是一项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工作。文史工作者接触的不是企业老板、社会名流,而是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群体,接触的人大都在六十岁以上。所以文史工作者必须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所以文史工作者光凭热爱还不够,还必须追求。我对文史工作的追求,是源于热爱,更是源于“干一行,爱一行,在一行中出色”的理念。2003年,我第一次参加省文史工作会议,当时,我32岁,是全省最年轻的文史委主任,也是全省最没经验的文史委主任。听到各地优秀的文史委主任介绍经验时,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史工作者。凭借着这一理念,我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孜孜以求:一是加强学习,增强文史工作信心。我先后学习了《中国通史》、《湖南近150年史事日记》、《文史编辑工作手册》等书籍,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史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也加强了对政协知识的学习。2004年,我代表湘潭市政协参加了省政协举办的“环球杯”政协知识竞赛。在县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中我也是理论骨干,两次获得理论征文一等奖,所撰写《对湘潭县乡镇政协组织形式的思考》一文被《中国政协理论与实践2010年选》收录。二是注重修炼个性,使自己更适合文史工作。初来文史委,我发现自己个性浮躁,静不下来,于是,我注重修炼自己:上班时刻意将自己关在办公室读书,甚至有时候刻意关掉手机;下班后,去健身房锻炼磨砺自己。现在的我不仅坐得下,而且沉得下。三是创办刊物,展示文史工作成果。《莲乡政协》这一刊物创办于2008年,当时是由办公室负责。2009年,为了更好地展示文史工作成果,我主动请缨由文史委来主办。接手后,我对该刊物进行了改版,使版面布置更加合理和大气。同时,亲自撰写卷首语,以提高刊物品味。主办两年以来,我在《莲乡政协》上刊登文史稿件20多篇,极大地激发了文史通讯员的投稿积极性。目前,这一刊物已经成为我县交流政协经验,展示文史工作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省内诸多县级政协组织纷纷致电或来人学习我们的办刊经验。
三、“亲和”是文史工作者的必备品质
亲和力是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所在群体心目中的亲近感。担任文史委主任需要具备很多品质,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亲和力”的具备。2003年,我接手文史工作时,由于原任文史委主任被县委抽调从事其它工作多年,文史工作已近瘫痪,通讯员队伍涣散。针对这一现状,我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一是通过电话、书信,寄贺卡、明信片的方式表达文史委对他们的牵挂和问候,让他们感觉到暖心。2003年至今,我每年都寄出百余份贺年卡。许多通讯员收到明信片后很感动,觉得文史委一如既往地在关心他们,他们应该为文史委干点事。同时,我还将每期的《莲乡政协》刊物寄给他们。二是热情走访和接待文史通讯员。每年我都抽空下去走访文史通讯员,向他们嘘寒问暖。如分水乡的文史通讯员彭志坚老人,在一次走访中发现他的腿有问题,且家庭经济困难,我便掏出400元给他治病,让他感觉到政协文史委的关怀。对此,他很感动,在分水乡召开的文史工作会上大讲我的好话。乡镇文史通讯员来访,我热情接待,不但招待他们用餐,还赠送相关书籍、稿纸和笔记本。对于回乡省亲或来我委查找资料的人士,我亦如此。2003年,远在沈阳的肖传卿老人回家省亲,我热情接待了他们,希望他能成为我们的文史通讯员,他不但满口答应,回去后不久就寄来了文史稿件,而且发动他的兄妹(都是高级知识分子)4人成为通讯员。2010年8月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鸿博士来我委查询资料,我热情接待,赠送了相关资料,他很感动地写下了“欢会今日识荆初,同气相求兴有余,杂沓风尘芳意歇,休嫌唐突老蠹鱼”的诗句赠我。三是在每年年度考核走访时,我要求有条件的乡镇联工委迅速成立文史通讯组,并在来年的考核中对成立了文史通讯员队伍的乡镇进行加分。对文史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我是次次讲、年年讲,不厌其烦。
通过发挥亲和力的作用,我们的文史通讯员队伍在逐年壮大,目前已有8个乡镇出版了12辑文史,进一步扩大了文史工作的影响。
从事文史工作8年以来,因文史工作出色,我已经连续7年被县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评定为“优岗”,并两次荣立“三等功”。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自己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县政协的高度重视,更得益于上级政协文史委的有力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我喜爱的文史工作中去,将我县的文史工作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