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湖南省政协委员、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仲伯
◆本报记者 文明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在创新驱动中转型,推动提质增效升级,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
在第1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省政协委员、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仲伯在接受湘声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要发挥制度优势更好地释放科技创新的红利,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障创新者、发明者的法定权利。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带来红利的关键要素是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湘声报:今年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你认为知识产权方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是什么?
陈仲伯:我们常讲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其实,我认为,带来红利的关键要素是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凭借土地承包证让土地资源这种红利得到了释放,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民、农业、农村的大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推行的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合作制、拍卖或租赁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凭借股权证调动了企业家、各类工商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带来了中国经济持续几十年的大繁荣。
城市最成功的是房产制度的改革,凭借房屋产权证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城市经营的红利。这几年一些城市的高速发展,并不是依靠企业提供的税收促进的,而是靠发展房地产业来推动的。
土地承包权、企业股权、房产所有权是上述三场改革的催化剂。此次改革最大的资源是创新红利,关键要素是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我们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催化剂,充分调动创新者、创造者和发明者的积极性,凭借专利证等自主知识产权释放创新和发明的最大红利。
“在美国,发大财的不是房地产商和矿老板,而是靠知识、技术创新的创业者。”
湘声报:李嘉诚先生说,“知识改变命运”。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发明者真的可以发家致富?
陈仲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是推动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在过去的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所依靠的最大的财富和支撑就是土地;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最大的财富就是资源,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了财富;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大的财富就是知识。
在中国的富豪中,房地产商和矿老板占很大比例。在美国,发大财的不是这些人,而是靠知识、技术创新的创业者,如荣登福布斯富豪榜前十名的大部分亿万富翁,都来自高科技产业。
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围绕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技术转移体系,如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使高校、企业拥有了由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各创新主体有了强大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
此后,美国又先后通过了《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国家合作研究法》、《国家技术转移与促进法》、《技术转移商业化法》、《美国竞争法》等20多部法规,不仅较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而且鼓励技术转移,让发明人、创新者有适当的利益保障,如收益分配比例等;鼓励企业、高校等产学研不同主体之间人员的流动,实现无障碍交流合作。
“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
湘声报:中央提出要实施创新科技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给知识产权工作带来了什么机遇或挑战?
陈仲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强调要发挥制度在市场配置、创新资源、构建公平开放透明市场体系的重要作用。这对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宪法第47条规定:“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我国的《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都是鼓励创新、保护创新、促进创新的。
我省对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4月,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中,就将“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研究人员百人年专利申请量”等指标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省长杜家毫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突出抓好专利技术转化和质押等工作。
湘声报: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这一催化剂,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活力?
陈仲伯:知识产权制度,是世界上运用比较成功、也是目前最需要运用的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源,要挖掘更多的红利,现在越来越难,而挖掘知识产权制度的红利正当其时。
知识产权是基于劳动财产权的一种法定权,既符合劳动创造财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定义,同时又因其资产无形性,具有研发成本大、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防范侵权难等特点,所以必须用法定的权利予以保护、予以规范。
如果把知识产权的法定权运用好,等于又撬动了有形资产之外的一笔巨大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现在世界上很多科技性公司的无形资产大多占到企业财富的70%以上;我国的新公司法为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鼓励技术创新,规定无形资产可占注册资本的70%。
我们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认识,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鼓励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
湘声报:与美日等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陈仲伯:我认为,我们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释放创新红利上还领会不够、把握不准、力度不大,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权属不太明确,知识产权的鼓励政策不太到位,专利质量不优、转化不畅等方面。
拿我省来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近80%的企业当年没有过专利申请,32%的高新技术企业2年内没有专利授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专利技术被闲置,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统计,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为3331件,转化实施率仅为20.15%。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在全球产业链中,发达国家处在高端,牢牢掌握着资源、品牌、金融、技术的核心话语权,享受着高额利润,而中国产品虽然遍布全球,却只是在“为世界打工”,利润微乎其微。如美国公司靠创意、设计、专利收费等获取的知识产权红利大概占产品销售额的40%,而我国企业的代工费仅占销售额的2%,相差20倍。
另外,我个人认为,我国进行的科研院所改革有两大硬伤,一是改革是以减轻财政负担、以甩包袱为导向,在做“减法”的同时没有注重做好“加法”,即没有发挥好政策、机制的激励作用,让科研院所在改制后有机会获取更多的社会收益。
二是习惯于用一般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创新,没有同国际惯例接轨。如我国一般不允许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兼职“捞外快”,而美国法律明文规定:“允许在职或离职的政府雇员在没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参与科技商业开发计划”。因此,我觉得一个人凭自己的智慧、技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产业,取得的合法收益是应该支持和鼓励的,政府应该提倡和鼓励,而不宜过多干预。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能力,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释放创新红利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湘声报:今年我国纪念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是:“保护·运用·发展”,这与你提出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释放创新红利”的设想很吻合。
陈仲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激励知识创造、促进知识创造成果传播和利用的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只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更好地激励创新,营造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知识产权运用是实现知识产权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唯一有效途径,也是利用知识产权作为智力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有效途径。总体上,我国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特别是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是提高我国以企业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水平,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今年是我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颁布5周年,我们要通过专利工作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提高全社会尊重知识、保护产权的文化氛围,要像尊老爱幼一样,让崇尚创新、保护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创新精神得到弘扬、创新成果得到保护、创新权益得到实现,让知识产权的正能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湘声报:为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释放创新红利,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陈仲伯:释放知识产权制度下的创新红利,需要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我认为,要重点树立四个导向:
一是市场导向。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除主导重大的基础性科技立项外,一般的科技立项要面向市场,由企业、发明人自主选择,政府要做的就是如何降低创新成本、如何引导创新成果权利化、如何保护好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二是利益导向。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中应确立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界定各类合作主体的职责、权益、知识产权成果的归属,以及利益分配的方式等问题,保障创新者的收益权。按照国家对职务发明人的鼓励政策,体现发明人的合法权益,便于单位与发明人之间寻求双方的最佳利益结合点。
三是激励导向。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收益方”,政府有责任、有义务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稳定长期的沟通和合作机制;设立专门的产学研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的科技财政资金绩效标准。
四是服务导向。调研发现,许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效果不好的原因,不是我们创造发明的水平不高,而是专利保护水平不高;不是我们的创新主体没有需求,而是我们的专利服务能力满足不了需求。有的专利申请是为了项目验收、报奖评职称、申报高新企业,有的是非正规专利代理的咨询机构代书、包装出来的。有的企事业专利文本质量不高,导致在诉讼中无法取胜,难以维护企业正当权益。因此,政府在产业规划制定、高技术服务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中,应将知识产权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