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全民健身“三纳入”升级为“五纳入”的建议
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全民健身工作是事关人民幸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事。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凸显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全民健身工作提出新要求。各级政府作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主体,更应把发展全民健身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履行职责,将全民健身“三纳入”(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落实到位。全民健身“三纳入”是推动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我省各地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将全民健身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三纳入”形成稳定常态化发展。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我省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上还是严重不够。
我省体育十三五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600万,人数比例达到34%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各类体育场地达到6.5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要达到既定目标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尽职履责,在为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方面 “补短板”、强基础,多方合力,将“硬道理”变成“硬指标”,在实现完成“三纳入”全覆盖的基础之上,推动升级为“五纳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合力推进全民健身的工作格局和机制。目前,在外省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做法。北京市连续十多年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市政府办实事项目和折子工程,纳入到健康北京和健康北京人规划,纳入卫生、教育、科技、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等14项相关工作中。辽宁、安徽、广西等省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对市政府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广东、江苏、福建、吉林、贵州等省把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和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分钟体育健身圈、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全年重大建设项目作为为民办实事和体育惠民的任务。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我省全民健身稳定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1、在贯彻落实“三纳入”同时,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纳入单位文明创建、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由“三纳入”升级为“五纳入”。
2、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要明确使用方向,做到专款专用,并且随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
3、实施全民健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每年对市(州)、县(市、区)进行考核并通报;加大检查调研力度,督促各级政府履行全民健身“五纳入”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