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
进一步促进湖南省中药材生产的建议
农工党湖南省委
据调查,全省目前有80余种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植物药种植面积接近400万亩(见表1),种植企业或合作社达372家。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玉竹、莲、杜仲、厚朴、百合、山银花、桑等,且有40余种道地药材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影响力,如玉竹产量占全国的80%,百合占全国的70%,山银花、茯苓占全国的60%,蛇养殖约占全国33%。有的已逐步形成了极具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如靖州的茯苓产业,年产量达6000多吨,年加工贸易量达1万多吨,占全国出口的70%,是全国最大的茯苓加工买卖市场之一。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药材生产面临的机遇
1、湖南省中医药国际化区位条件具备。我省地处“一带一部”,正处于区域发展黄金期。我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和重心加快向内地倾斜,我省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凸显,发展空间广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三角联动”,我省由内陆“洼地”变为开放高地。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全面推进,我省由上下游连通、江河湖联动的重要节点变为战略支点。
2、湖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助力。2011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湘发[2011]6号)》文件要求,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加快外贸扩总量转方式,优化开放区域布局,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开放型经济,推进“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二、意见及建议
1、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引导科学生产。
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制定我省中医药“一带一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我省中医药行业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关领域形成指导,建立中药材产业信息网络系统,并坚持以质取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做到合理布局、科学种植、规范管理。
2、明确主管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发展地方特色道地中药材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的扶持,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
3、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相比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药农,中药材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进一步做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作。由龙头带动药农种植中药材,企业为药农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与药农签订收购合同,保证药农收益,减少中药材价格波动给药农增收带来的影响,形成药农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
4、提升中药材生产技术,引导相关中药企业转型。一是要加强道地药材的引领作用。对于已经形成的道地产区,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保护,如对其优良种质进行广泛收集,采取有效途径进行保存、培育等,推行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动GAP规范的应用,同时对该道地药材进行地域性保护,在提高中药材产量的同时保障中药材的品质。同时,建立道地药材的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从源头解决道地药材的品种种源及种性问题;对道地药材种植过程中发生的恶性病虫害、种苗退化、连作障碍等问题,应以政府牵头,科研院所和种植企业联合进行多学科的科研攻关来解决。二是要加强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一方面要提高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建立中药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机制。三是要加大对中药材生产人员的培训。要加大力度对中药材种植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不违背科学规律,本着环境条件相似原则,对中药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引种驯化,努力做到就地引种驯化的同时适当考虑中药材生长环境的迁延性。
(农工党湖南省监督委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 童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