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长效扶贫 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
村子里修路改水,贫困人口靠务工收入轻轻松松跨过了“贫困线”,可工程一完工,他们转眼又返了贫,怎么办?某乡镇几十户贫困人口迁出后,劳动力被集中安置在一家小规模资源型企业上班,万一今后这家企业不景气了,他们的生活怎么办?精准扶贫一年多以来,全省上下热火朝天,脱贫效果非常明显,但类似上面的这些疑问提醒我们:要着眼长效扶贫,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帮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人口分散分布与帮扶资源整合使用之间存在矛盾,扶贫投入难以发挥应有效益;一些扶贫项目仅由农户维持性管理,经营粗放,效益低下。
二是农村“空心化”可能带来潜在资源浪费。我省部分地区贫困村“空心化”率达到50%以上, 10-15年后,这些“空心化”严重的村庄有可能变成“无人村”。这些地方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工程有可能带来潜在浪费。
三是“精准到户”带来一些新的不公平。第一,贫困地区建档贫困户与非建档户之间的不公平。在产业扶持中,一些地区免费给建档户发种牛、种羊、种猪和鸡苗等,而非建档户无法获得;一些地方易地搬迁中,对建档户补助6万元,而与非建档户补助2万元。第二,在普遍建立起“挂包帮”精准扶贫机制的背景下,挂包单位和个人因能力大小、资源占有多少的不同而对挂包对象给予的扶持力度差异性较大。
四是传统金融服务存在缺位现象。在现有的“村级互助资金”、“联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及信用贷款中,一是涉及面窄;二是贫困家庭很难找到联保农户;三是少有人愿意为贫困户担保;四是大部分贫困户因偿贷能力低,能够获得信用贷款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传统的金融服务在精准扶贫中实际上是处于缺位状态。
五是一些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偏离了初衷。比如,低保在一些村庄成为了轮流享受的国家福利,助养了一批懒汉,助推了“等、靠、要”思想,让低保偏离了兜底的初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直指当下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痛点:少数贫困户“不自强、不感恩”,抱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以中心村建设为基础的帮扶模式。加快人口聚集的中心村建设步伐,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中心村,充分发挥投入效率,以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空心村”发展。
二是探索资源到村、帮扶到户的扶贫新机制。提高帮扶资源投入贫困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占比,将大部分帮扶资源用于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挂包帮扶机制,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标准,强化资源整合使用,避免挂包单位各自为战而导致帮扶的不公平。
三是建立高标准脱贫考核机制。制订更高的脱贫标准,加强对扶贫成效的监督检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可依据贫困户建档立卡时的房舍及家庭耐用消费品、产业和就业情况来制订脱贫标准,避免低水平脱贫。
四是建立精准脱贫专项金融服务机制。全面建立贫困地区政府担保贷款及贴息制度,明确政府担保主体地位。建立政府风险基金补偿机制,运用政府财政资金设立金融机构服务贫困家庭的风险基金,消除金融机构因服务贫困人群而产生呆账、坏账的顾虑,引导金融机构服务精准脱贫。
五是分类施策,有效促进贫困户脱贫。建立财政为老弱病残贫困群体全额购买社保的机制,并逐步提高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标准。建立脱贫“奖优罚懒”机制,形成你追我赶、竞相脱贫的局面。对努力生产经营的贫困户给予高标准扶持奖励;对有劳动能力的懒惰贫困人群给予最低标准的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