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省会长沙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的建议
民盟湖南省委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的宏伟目标。要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是其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既指标又治本的重要手段。长沙作为省会,是湖南的最重要的窗口,近年来省、市两级政府相继加大了园林绿化的投入,建成了一批城市公园。但某些中心城区的绿化水平仍然很低,环境质量较差。通过对湘江大道以东、五一路以南、车站路以西、劳动路以北范围(以下简称老城区)调查,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低、规划公园均布度与集中度不足且难以实施。有些情况值得高度重视和需要解决:
一、老城区绿地指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根据《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2013修改》调查成果统计,至2012年,全市总公园绿地面积为2804公顷,绿地率为3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44m2。而通过对上述老城区现状情况对比分析,在此区域范围内现状公园绿地总面积为14.46公顷,绿地率仅为2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 m2,作为全市人口密集区域,其绿地现状指标远远落后其他区域。
二、老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较低
根据国务院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关于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到2015年,确保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的要求,作为老城区的绿地规划理应按要求落实,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上述老城区范围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30.3%,在城市绿地规划层面也难以布置可实施的公园绿地,造成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无法满足周边居民的需要。
三、老城区环境质量较差
由于老城区环境基础较为落后、土地资源有限、改造成本高、道路狭窄、建筑密度高等客观原因,开辟较大面积的块状和大型绿色通道存在着很大困难,因此造成绿地的集中度较低,这样绿地在改善城市小环境方面(如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为缓解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适当提高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节约用地用于绿地建设
在对老城区的改造中,适当的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利用节约用地方式,增加公园绿地的面积。例如可结合近期老城区范围31个省直机关单位集中搬迁的契机,利用腾出的土地,适当提高用地开发强度,拿出30%的用地用于公园绿地的建设。
二、科学合理优化老城区规划绿地布局
老城区绿地的分布可采取点状绿地为主,在功能上可与城市广场、地下停车场统筹考虑,最大限度使公园绿地与市民充分接触提高使用率。同时,要求老城区范围内建设项目附属绿地,多采取集中布置,并通过统筹规划使之合理联系。
三、公园绿地与项目同步推进
对按上述要求在区域范围腾出的绿化用地,与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由建设单位出资一次性建成绿地,绿地建成后交由所在区园林部门管理。
承办单位:
分办:长沙市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