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为薇 实习生 杜清越 肖裕林 图 潘梁平
核心提示:1月26日下午,省政协新闻宣传中心邀请了6位省政协委员集中访谈。谈的题目是“助力脱贫攻坚——推进我省健康扶贫政策落实”。6位委员既有西医又有中医,既有公立医院的领导,又有民营医院的院长。在现场,他们畅谈自己的“扶贫攻略”,快来听听其中三位委员为他们支了哪些招。
向华:让核心技术下沉到贫困地区
省政协委员向华是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这几年,向华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基层医院。
在调研过程中,向华感受到健康扶贫政策落实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在基层群众最大的问题就是看大病难,找名医难。”
向华说,要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健康起来,首要的问题就是技术帮扶,让核心的医疗技术下沉到基层。“省级大医院应该对基层医院进行技术帮扶,通过医联体的建设、专家指导、远程会诊等手段帮助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技术,让基层医院把一些常见病、疑难病和当地发生频率很高的大病留在当地。
从“留在当地”这四个字中,裂变出另一个概念——分级诊疗。向华说,目前,湖南医疗出现了一个现象:大病、急危重症的病人能转到省级大医院来,但是,病情得到控制后却很难转回原籍进行后续治疗。“病人都说,我在这里治的,就要治好了再回去。我们在这方面的科普宣传还要加大,老百姓要改变就医理念。”
何清湖:充分发挥中医在健康扶贫领域的作用
省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认为,在健康扶贫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医在健康扶贫领域的作用。
“首先,中医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基层的老百姓容易接受。第二,现在的很多基层西医医生对中医都比较喜欢,所以他们要提升基础医疗的服务能力,能够在懂西医的情况下,适当地了解中医,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能力。第三,中医有一种人文关怀,它与老百姓更能相容、相通。”何清湖说。
刘习明:恢复举办县级卫生学校,定向培养医疗人才
在湖南省政协委员、长沙生殖医院院长刘习明看来,健康扶贫,眼下最亟需解决的就是贫困地区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回贫困地区。“所以,恢复举办县级卫生学校,定向培养贫困地区医疗人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刘习明介绍,20世纪80年代,全国有县级卫校1350余所,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所卫校,培养了一大批乡村卫生人员,在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卫生技术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县级卫校陷入了发展困境而不得不关门停办,由此而造成了许多地方村医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步伐,制约振兴乡村的短板。“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让农村居民获得便捷、廉价、安全的基本医疗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