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通过认识种子、认识农作物、学习农业基础知识、晨间劳作、田间拔草、薯地采摘等,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农耕文化的魅力。
带给孩子们这些农耕体验的是湖南长沙金井镇的沃园农场种植体验基地,基地就像一个缩小版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的自然课,通过自然科普、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教育和手工DIY,让孩子们对农耕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12月4日,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赴长沙县金井镇开展线下读书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读书活动,委员们深入探讨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提升,共话新时代乡村振兴。
围绕“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文明”的交流主题,委员们先后前往金井茶文化交流展示中心,考察金井茶园和自然茶馆;前往沃园农场,考察沃园农场种植体验基地、智慧农业区,探寻乡村文明的振兴之路,为湖南乡村振兴建良言、谋良策。
农居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一缕清雅的茶香,弥漫了浩瀚无比的华夏历史,给三湘大地增添了无限神韵。漫步在金井镇的万亩茶园山水间,绿雾蒸腾,一处处原生态茶园,蕴育着金井茶的嫩绿澄澈。
地处长沙县北部的金井镇,与杨开慧故乡“开慧镇”毗邻,素有“小长沙”美称。因空气、水质优良,金井坐拥宜居、宜养、宜游三大优势,这也正是金井茶生长的自然优势。
金井,因井得名,因茶扬名。说起金井茶蕴含的悠久农耕文化,要从几百年前说起。
相传明洪武年间,当地的孙老爹放牛时发现河边有一股紫气,便将茶树移植至此。孙老爹发现原长茶树处有一泉眼,不断冒出水花。深挖数尺,有一石板,揭开一看,水底浮起一只金鸭。倏尔金鸭不见,泉涌如注。父子惊讶不已,遂修成一口水井。井水泡茶,茶尤清香,略呈金色,金井之名由此而来。
如今,带着“金井”的名气,金井茶业已发展成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其中绿茶加工工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金井茶业还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了湖南唯一一家名优茶技术创新中心,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创新是优秀农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
委员朱红玉建议,进一步培育懂技术、会学习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崇尚勤致富、爱读书的乡村风尚,进一步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产业、农旅融合发展结合,聚焦发展难点,凝聚更多共识,汇聚更多力量开展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参加线下活动的省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湖南悦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日晖说,“今天来到这片美丽的茶园,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我们要大力发展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尽可能从娃娃抓起。”
同行的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办主任廖蕾在实地看过了金井茶园后,他说,“这里的环境非常美丽,农居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农民因地制宜将茶叶与当地风俗、特产相结合发展相关产业,‘和谐’是最大的感受。”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委员们的步伐来到长沙县金井镇沙田村的沃园农场,这里是精品香薯及旱杂粮的种植基地,已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联合认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同时被评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试验站重点试验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
在这些亮丽的名片后面,沃园农场还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休闲食品精加工生产技术,对特色香薯及五谷杂粮等进行深加工,推出了紫薯小花片系列、紫薯片系列、紫薯烤饼系列、紫薯曲奇系列……
目前,小花片传统制作工艺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扬小花片传统制作工艺、实现糕点DIY、传承老字号“乾义斋”品牌……沃园已经形成了集种植业、加工业、文化旅游业于一体的良性循环,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随着线下读书活动开展到山间地头,全国政协书院“新时代乡村振兴”湖南读书群在导读人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长沙理工大学国际学院院长陈瑜的导读下,继续重点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的第七章“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化”,就“农耕文明与乡风文明建设”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交流。
导读人陈瑜认为,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魂”,厚植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紧扣家风建设这个“点”,抓住村规民约这个“器”,夯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基”。
委员熊建华说,对照今天农耕文化与乡村文明这个主题,我觉得乡村要利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的机会,把厕所问题、污水问题、乡村风貌问题解决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才是真正的乡村文明。
委员肖策群认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和乡风文明的集萃地。他说道,“做好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注重长期性、系统性、协同性、实效性,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发展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图文丨《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彭叮咛
视频丨贺彦 晏振宇
通讯员丨肖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