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委员提案

关于筹建湖南乡村师范学院的建议
关于筹建湖南乡村师范学院的建议
毛学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促进湘西南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切实加强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在湘西及西南等落后地区更显迫切。综合多方面因素,我们建议在武冈师范基础上筹建一所乡村师范学院(拟命名为“湖南乡村师范学院”)。
一、武冈市地处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武陵山片区腹地,在武陵山片区筹建一所乡村师范学院是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战略的必要举措
2011年,中央决定把武陵山片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武陵山片区涉及湖南、湖北、重庆、贵州4省市的11个市(州)、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教育。教育扶贫工作是该规划的重大扶持项目之一。这是中央从国家层面出发对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扶贫政策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引导该地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路径,是这一片区3600多万人民脱贫的根本之策,深得该地区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在武冈筹建湖南乡村师范学院,能有效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战略,为武陵山片区的广大农村教育培养人才。
二、武冈是湘西地区次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势明显,在武冈师范基础上筹建湖南乡村师范学院是提升湘西地区人口素质、推动湘西地区发展的必然举措。
武冈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市)中心,属湘西南中心城市,自古有“黔巫要地”、“三省通衢”之称。历史悠久,自汉朝来,曾先后建县、封侯、立郡、设府、置州,一直是湘西南地区中心,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建城史。1938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也迁往武冈,改名第二分校。198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要把武冈建成湘西南中心城市。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同年7月被定为革命老区。2007年4月湖南省政府批转的《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明确把武冈定位为湘西地区次中心城市。2015年,武冈正式成为省直管县。现在武冈交通呈现出立体式、网格化特色,十分完备齐全:机场方面,湖南邵阳武冈民用机场正在建设当中;铁路方面,常桂、靖永郴两条铁路为湖南省国土开发性规划铁路;高速公路方面,洞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安铁、永乐、武龙等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可以说,武冈市即将形成“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于一体的大交通格局,即将成为湘西南交通枢纽。武冈虽为县级市,但从历史、现状、发展来看,武冈不能以“县”论,已是一个区位城市,实质已具备创办高等学校的必要和基础。名城需名校支撑。若在辖区内设立一所以培养农村基础教育人才为目标的乡村师范学院,将为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武冈也将更好的发挥区域辐射功能,带动湘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世界伟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武冈师范基础上筹建湖南乡村师范学院是传承与弘扬晏阳初“平民教育”理念的必然举措
武冈师范是晏阳初博士在国内创办,并唯一保留至今的一所师范学校,是平民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与历史见证。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为“南陶北晏”。1943年,他和爱因斯坦、杜威等人一同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世界最具有革命性贡献的10位代表人物,是当时获此殊荣的唯一东方人。1955年被美国《展望》杂志评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百名人物之一”。1985年,晏阳初应周谷城邀请回国访问,邓颖超、周谷城、万里等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了他,并高度评价他对中国和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在1999年中央电视台《回眸20世纪中国百位伟人专题片》中,晏阳初被列为第43位伟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后又由晏阳初将其种子播撒到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结出了及为丰硕的果实,为中国和不发达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人才。1988年,我国成立了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会,由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周谷城担任名誉会长,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国家二级学会。传承与弘扬晏阳初这一在全世界影响深远的平民教育思想,是我国建设新农村、协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需要。要传承与弘扬这一教育思想,培养扎根农村、致力于平民教育的教师是关键,在武冈师范基础上创办一所以培养农村基础教育人才为目标的乡村师范学院势在必行。
四、武冈师范是全国优秀师范学校,办学基础雄厚,师范教育经验丰富,在武冈师范基础上创办湖南乡村师范学院是破解湘西地区基础教育人才匮乏难题的必然举措
武冈师范创办于1936年10月,最初定址于衡山县。 1938年学校西迁,1942年10月定址于武冈城东凌云塔旁,1943年更名为湖南省第六师范学校。解放前,与湖南一师同为省师范教育示范学校。著名诗人艾青、美术家阳太阳、政坛名流彭一湖、易礼容等曾在该校任职。1953年,学校改名为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1991年10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师范学校。2001年,被确定为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201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2011年被评为全国科研先进单位,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目前,学校是唯一一所上世纪三十年代创办的公立师范尚未升格的三湘名校,近百年的师范办学历史和经验,全国稀有。先后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合格小学教师,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校园面积230余亩,在职教职工132人,其中高级讲师32人、讲师46人,有研究生学历教师12人,现有全日制在读学生4000余人。学校有着20多年的与高校合作办学的经验,在80年代就与湘潭师院合办脱产大专高函班。2006年起陆续招收五年制初等教育及学前教育大专班,现有在校大专学生850人。
以武冈为中心的湘西南地区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地区,人口多,仅邵阳西南六县(市)就有人口近500万,加上可辐射到的怀化地区甚至贵州铜仁地区,人口超千万,现每年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幼师缺口近万人。这一区域多为少数民族集居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吸引人才困难,而大城市环境培养的大学生总想留在城市,不愿到贫困边远的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即便去了很大部分也不安心。加之离邵阳市区较远,邵阳的教育资源难以辐射到这片区域。千多万湘西南地区人民热烈期盼有自己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武冈师范建校近80年来一直秉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立足农村办师范教育,以离土不离乡的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立足乡村、服务乡村的合格中小学教师。现今,奋斗在西南五县农村中小学教学岗位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从这里走出。在武冈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乡村师范学院,即切合实际,又属群众期盼。且武冈师范历史悠久、厚重,办学条件、办学师资、办学经验、办学规模都有了相当的基础,完全具备了发展为师范高等学校的条件,如在武冈师范基础上创建高等学校,不仅现有文化、校址、校产、师资、管理和办学经验可得到充分利用,关键是还能培养出一批真正愿意扎根基础、服务农村教育的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破解湘西地区基础教育人才匮乏的难题,实现国家对武陵山片区的扶贫目标。
五、武冈素有重教兴教传统,教育基础雄厚,对于在武冈师范基础上创建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人民热切期盼、大力支持。
近年来,武冈在教育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突破。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重教兴教,全市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近年高考连创新高,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连续多年在邵阳市名列前茅。武冈现拥有湘西南唯一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和电大,拥有省示范性高中2所,拥有邵阳市示范性高中3所,拥有大型民办学校4所,每年吸引近万名外县甚至外省学子来武冈就读。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武冈中心城市建设,更需高校支撑。在辖区内设立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武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湘西南教育中心,进而成为湘西南区域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武冈师范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已成为83万武冈人民心中引领武冈历史文化前行的灵魂,是武冈人民的骄傲和精神家园,是武冈古城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在武冈师范基础上创建师范高等学校,是保护武冈历史文化名城及维系武冈人民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
武冈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热切期盼创建一所本市的高等学校,自2014年国家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核准邵阳师范与武冈师范合并组建高等学校以来,全市上下为争取创建自己的高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扎实的行动,同时也得到了省、邵上级部门的支持。为改善武冈师范的办学条件,加快武冈师范升级达标的建设步伐,我市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专题召开了四大家联席会议,就武冈师范升格为高校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做出了学校建设的规划,安排了近千万元资金,决定全市上下以最大的力度、最优的政策、最强的合力全面启动硬件、软件建设,全力推进学校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武冈师范升格高校的各种迎评软件资料基本到位,校园美化基本完成,修建了田径场塑胶跑道,校史展览室全面进行了维修,完成了展览素材的搜集整理工作,实训楼主体建设基本完成,所有维修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共计已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武冈雄厚的教育基础,全市人民的办学热情和市委、政府的切实行动,必将有力地推动武冈筹建高等学校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