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委员提案

关于支持株洲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铁路口岸建设的建议
关于支持株洲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
铁路口岸建设的建议
胡锡平
株洲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大城市之一,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2015年,目前铁路口岸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向国家相关部委申报。预计2016年有望获得国家批准。对此,建议省政府加大对我市铁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平台建设。
一、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铁路口岸的必要性
(一)推进株洲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株洲传统工业基础夯实,经多年积累,具备了升级转型所必需的技术、资金与人才优势。株洲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服饰加工、陶瓷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株洲建设内陆口岸平台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将能使株洲几大优势产业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极大促进株洲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
(二)优化湖南开放平台布局的现实选择。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口岸12个,衡阳、湘潭、岳阳先后获批设立综合保税区,长沙有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和申报中的综合保税区,郴州有出口加工区。但株洲作为湖南“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城区范围内至今没有设立任何类型的口岸,也没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株洲进出口业务量一直处于全省前列,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出口规模、物流体系都比较好,在株洲建设内陆口岸平台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既有利于促进株洲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全省开放平台布局,进而促进全省对外开放协同发展。
(三)打造“湖南东大门”的重要基础。在打造“湖南东大门”的发展战略中,株洲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株洲建设内陆口岸平台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有利于加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株洲跳出原先的老工业基地的传统老套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等新兴业态,也有利于湖南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学习上海自由贸易区,探索建设湖南自由贸易区。
二、建设内陆口岸平台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基础优势
(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株洲铁路货运优势突出,且株洲的铁、空、公、水方面十分均衡,非常适宜发展多式联运。铁路方面,株洲是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铁路在这里交汇;京深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到北京只要6个小时,到广州2个小时;株洲火车站平均3分钟接发一趟列车,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公路方面,106国道、107国道、320国道、京港澳高速、上瑞高速以及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航运方面,穿城而过的湘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四季通航,千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空运方面,经长株高速直达黄花国际机场仅40公里、20多分钟车程。世界银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把株洲定位为交通运输组团、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
(二)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
(三)具有庞大的外向需求。近年来,株洲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步伐,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尤其加工贸易业务发展态势迅猛,仅南车株机一家企业近4年的海外加贸订单已超过30亿美元。2014年,株洲完成外贸进出口28亿美元,列全省第4。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0家,跻身全国500强之列的企业5家,国家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20家,进出口企业565家。
(四)具有较好的物流基础。依托株洲北站独有的铁路物流站场资源,便捷的公路、通畅的水运,以及临近长沙空港所形成的区位优势,株洲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现拥有湖南长株潭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湖南国储物流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湖南电力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中南金属材料大市场、金马运输有限公司等9家A级物流企业,以芦淞服饰市场群为依托的物流货运站100多家。建设株洲铁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能够有效发挥株洲北站在国内货运物流领域的优势,与“湘欧快线”形成联动,将南方地区最大货运编组所凝聚的国内物流资源与“湘欧快线”国际通道对接,提高国际物流运输效率,加速“中国制造”走出去。
(五)具有充足的拓展空间。株洲内陆口岸平台项目拟选址在株洲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的核心区范围内,紧靠铜塘湾港,近邻株洲北站,与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仅一江之隔,与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有铁路专线相通。项目所在地是全省首批启动的5大“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之一、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国首批21家城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地区,在财税、融资、土地等方面享受诸多特殊政策,在此区域建设内陆口岸平台具有充足的拓展空间。
三、当前株洲外贸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功能平台缺失。2010年到2015年,郴州、衡阳、湘潭、长沙、岳阳等兄弟市州相继建立了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可以享受国家优惠便利政策的功能性服务平台。上述平台的缺失,对株洲的外经贸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增加了困难,已成为制约株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物流渠道不畅。从现实情况来看,株洲现有物流运营模式严重不适应株洲产业发展需求。株洲作为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城市,却没有规划和发展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或者铁海联运“五定”班列。去年我省开通的“湘新欧”国际货运班列,给往来于中欧的进出口货物提供了一条快捷、便宜的物流通道(长沙至德国杜伊斯堡只需18天,比海运时间缩短约一半),但该班列的始发站是长沙北站,吸收了株洲的货源;受此影响,株洲铁路物流枢纽的地位正在下降。
(三)物流成本偏高。从进出口渠道来看,全市进出口商品,以水路、航空运输为主,分别占75%和19.2%;从进出口口岸来看,主要是上海、深圳、广州等异地港口。上述进出口货物的国内物流段主要是经过公路运输至口岸,物流成本较高。株洲市的进出口产品国内运输段90%以上通过公路运输,航运和铁路运输的非常少。另外,由于株洲缺乏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很多企业只能舍近求远,在外市甚至外省进行保税仓储业务,进一步抬高了企业进出口物流成本,制约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
四、建议和请求
株洲铁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两个项目将在同一区域统筹建设,布局将紧邻规划,申报建设同时推进,平台功能、监管服务、业务流转等都将有机整合与共享。据初步测算,两个项目投资第一期工程至少15亿元以上,资金需求大,用地征拆工作难度大。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且平台本身为综合公共服务性质,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需要鼓励投资业主参与规划建设及今后经营,必需政府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才能顺利开展。为此,建议省政府加大对株洲开放经济支持力度,在用地、税收、融资、资金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株洲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铁路口岸建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