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委员提案

关于加快沅澧水运发展,打造洞庭湖区黄金水道的提案
关于加快沅澧水运发展,打造洞庭湖区黄金水道的提案
李爱国
近年来,随着中央领导和国家相关部委对水运的高度重和关注,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的出台,预示着长江流域水运大发展的“黄金期”已经来临。发展水运符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扩大开放共享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历史机遇期,加快我省水运发展,重点是要加快沅澧水道建设,打通洞庭湖区“第二出海口”,改变目前湘西北地区“望水兴叹”的局面,补上洞庭湖流域最后一块水运短板,形成江河湖海直达的水上交通干线,促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整体与“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合对接,加速湖南水运融入国家战略步伐。
一、当前加快发展水运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1.发展水运更加环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能源消耗也在与日俱增,据统计,交通的汽油、柴油消耗总量已占到全国的40%,交通运输业的排污量已占大气污染物的10%以上,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之一。而在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水运天生具有低碳优势,在绿色发展的要求下理应受到更加的重视。在水运、公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中,对比单位运输能耗,水运只有铁路的1/2,公路的1/14。而公路、铁路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分别是水运的87倍和70倍。因此水运的污染物排放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是最低和最环保的方式。
2.发展水运更加节约。一方面,水运成本更低。在运输成本上,水运单位运价仅有铁路的1/3、公路的1/10。建设成本上,目前建设一公里四车道高速公路造价约5000 -7000万元,修建铁路每公里约3000万元,而建设一公里千吨级航道造价仅在500-600万元。根据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测算,黄金水道建设每投资1元钱,将拉动31元的GDP,每投资1亿元产生的货运量,将达到118.2万吨,而公路为12.6万吨,铁路仅为4.7万吨。相比之下水运投资成本低、回报率高;另一方面,水运对土地占用更少。据统计,1公里复线铁路需占地30-40亩,1公里高速公路占地达100-140亩,而水运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基本不占或少占土地。且在航道疏浚中可通过回填等方式,增加沿岸土地,对增强沿线地区防洪工能、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积极意义。
3.水运贸易需求更大。水运是联结国内、国际市场的纽带,是大宗物流和外贸运输的主力军。以常德港为例,作为湘西北地区唯一的集装箱码头,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约达1万标箱,几乎是2014年的5倍。特别是随着常德及湘西北地区的外贸需求持续增加,外向型经济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预计3到5年内,盐关码头集装箱年吞吐量将再次翻一番,达到2万标箱以上。湘西北地区的农副产品、烟花鞭炮、矿产原料、工程机械等货物借助沅澧水运直达湖海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急迫的需求。其次水运在燃煤、油料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保障内陆腹地能源供应,提高紧急事件处理能力上有着更多的现实需求。
二、目前水运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沅澧水运除了盐关码头外,大部分港口、码头都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虽然进行过不断的翻新和改建,但其档次和规格依然很低,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装卸工艺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有些甚至超过使用年限,起卸装卸能力差,整个沅澧水运产业仅盐关码头具备集装箱运转能力。由于集装箱码头投资较大,现在准备新建的千吨级码头基本上没有考虑集装箱码头问题,整个湘西北地区还没有一家集装箱水运企业。由于缺乏集装箱运输的条件,很多工业企业在物资进出口时,只能放弃集装箱运输。即使有些物资进口时由集装箱运输的,在内河运输时也必须将其改为散货运输。而很多出口业务也只能通过散货运输到上海或广州后再装箱,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湘西北地区的社会物流成本。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导致沿江沿河的众多企业和工业园区只能望水兴叹。
2.航道开发力度不够。常德拥有航道91条,贯穿境内9个县(市、区),通航里程1753.3公里,约占湖南全省五分之一,虽然水利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航道等级普遍偏低,利用率一直不高。目前,除岳阳到常德航线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外,其余航道均为四级、五级及以下。且这些航道上桥梁建设和水利枢纽众多,设计的通航标准偏低,严重制约了航运的发展,使沅澧流域成为了环洞庭湖区水运连通的瓶颈。
3.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以专业化、标准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船舶动力系统尚未形成,运力结构中集装箱船、液化危险品船等专业化、标准化船舶不足。水上支持保障系统亟待完善,我省拥有全国最多的渡口和占全国总量1/4的客渡船数,但应急救援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水上交通安全隐患多。航道监管手段较为缺乏,航道内非法采砂占道、航标损毁、各类临河建筑蚕食航道等现象普遍,影响航道通行。
三、加快水运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淞虎航道开工建设。淞虎航道是连接澧水、沅水、资水,以及西、南洞庭湖的重要通航水域。淞虎航道可极大缩短汉江与洞庭湖区的水运距离,成为汉江铁水中转煤炭运往洞庭湖区的便捷通道。因此,要加快淞虎航道开工建设,将淞滋河安乡至湖北黄金堤千吨级航道建设列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使其成为通航能力达到千吨级的常年航线,提早打通洞庭湖连接长江的“第二出海口”
2.提高常鲇航道标准。常鲇航线主线西起常德、东至鲇鱼口,千吨级航道穿过洞庭湖腹地,沟通西洞庭、东洞庭和南洞庭,是湖南尤其是湘西北和贵州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上的一条重要航道。建议将沅水常德至鲇鱼口航道按Ⅱ级航道标准建设,实现沅江与湘江航道的更好对接,推动形成四水连湖、江河湖海直达的内河水运体系。
3.支持常德港构建湘西北区域性水运枢纽进程。常德素称“湘西门户”,是湘西北综合运输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建设现代化的常德港口群置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的大系统中,实行重点项目资金倾斜,加快德山港区千吨级码头工程、德山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工程、岩汪湖千吨级码头工程、澧水流域千吨级码头建设工程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推动湘西北国际物流整合,争取在常德形成1个辐射湘西北地区的综合保税区。
4.引导水运船舶标准化。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管理制度,生产一批适用地方水系的标准化船型。对沿海或长航报废船舶,由于其大吃水、高宽度,不适宜在市域内通航航道中运行,建议运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对其收取两倍船养费和过闸费,加快非标准船型和老旧落后船舶的更新改造和淘汰,激励船舶向大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5.完善水运扶持政策。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建立省、市、县三级激励机制,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在税、费、奖、补及融资等方面适当予以倾斜,降低水运企业、港口企业的运行成本,鼓励货物运输“宜水则水”,在政策上引导货物运输以集装箱运输,降低湘西北广大进出口企业的国际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6.健全水运服务保障体系。借助当前我省推行建设智慧城市、数字湖南的契机,建立覆盖环洞庭湖流域的电子口岸信息系统,实现快捷的电子报关、报检的“大通关”平台,提升通关水平,降低运输和通关成本。要加快常德省级水上搜救中心建设,切实增强水运服务保障能力。加强航道监管,统一协调全省航道水资源开发,保障航道畅通。
水运事业的发展无论从发展现状还是经济发展前景考量,都应该成为我省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决策下,水运必将成为助推内陆地区开放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