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委员提案

关于促进大湘西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建议
关于促进大湘西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建议
民盟湖南省委
大湘西地域偏僻,发展滞后,是湖南省主要的欠发达地区,也是湖南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少数民族聚集区。湖南拥有596万贫困人口,而大湘西地区则占到了一半以上,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应该说,没有大湘西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将对大湘西扶贫开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且能使贫困群众实现永久脱贫、长期致富。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发展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几个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政府资金和旅游企业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资金投入少。以邵阳为例,每年市级财政直接投入旅游资金不到200万元,2015年最高只有500万元。由于投入不足,如城步南山、绥宁黄桑、隆回虎形山等优质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景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可进入性差。
二是人才资源短缺。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人才资源开发,对旅游人才队伍的规划、培训和激励等方面重视不够,随着湖南西部旅游的深度开展,人才资源已日益紧缺。目前,亟需旅游高层次人才、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三是管理体制制约。目前旅游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以及行业监管力度较弱等现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景区经营投资主体不同,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规划。旅游开发基本处于低门槛粗放经营阶段,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同时,影响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旅游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旅游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景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基础设施滞后。近年来,大湘西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方面均已得到较大的改善,大湘西区域性的立体交通线路网络正在不断完善。但各景区之间的“小交通”仍停留在满足游客最基本需求的层次上,交通连接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欠佳,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交通专项规划未得到充分考虑与重视。大湘西区域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未实现无缝对接,现有交通网的整体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使大湘西区域旅游未能真正实现“旅快游慢”的休闲旅游方式。同时,景区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旅游产业是综合效益高的产业。大湘西作为全省“一核三极”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也是最薄弱的一极。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促进精准扶贫,可以促进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收,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建议:
一、建立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发挥吉首大学、怀化学院、邵阳学院等院校作用,鼓励支持设立旅游系,开办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生态文化、城市休闲娱乐等特色专业,加强本土文化及旅游实用知识的教育培训,建设一支旅游管理、服务、营销、策划、导游讲解等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发挥部门作用,培训一批技能人才。整合人社、旅游、文化、教育等部门力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尤其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并纳入职业培训计划和就业发展规划。三是利用政策优势,培育一批农村创业人才。充分利用域内政策资源,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创客基地,鼓励扶持村民入股经营、自主创业。四是创优创业环境,引进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建立旅游专业人才信息库和网上旅游人才市场,出台优惠政策,尤其是要争取省级以上政策支持。
二、构建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一是进一步整合行业部门资金,按照资金用之于行业、服务于行业、体现于旅游产品建设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整合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资金,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性投入。二是建立起以政府资本为主导、社会闲散资本为补充的PPP投融资模式,增强对社会闲散资本的吸引力。三是推行国有或集体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偿出让、转让或经营许可制度,收益充实政府资本金。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担保机构为旅游企业提供优惠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开发和推广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重大旅游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小微型旅游企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改革现有旅游管理模式。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把大湘西作为一个整体版块来谋划。建议由省里牵头成立大湘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门工作班子,建立大湘西旅游合作和协调议事机制,组织国内外一流专家编制大湘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交通支撑。一方面,加快铁路、高铁、机场、高速路网建设,打造融入全省、全国的旅游交通网络,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另一方面,构建以景区、景点、村寨为节点的湘西地区区域交通网络。同时,扎实推进包括通信网络、水利设施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湘西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夯实扶贫基础。着力加强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包括优先解决旅游扶贫重点村通车、会车、停车“三难”问题;重点支持游步道、标识标牌、旅游接待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旅游扶贫重点村环境卫生整治、农网升级改造、饮水安全工程、厨厕标准化改造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充分利用好扶贫信贷资金扶持乡村民宿、土特产超市、特色农园、星级农家乐等业态建设。三是完善产业配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与生态农业、加工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和加工;加强地方名特产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开发;加强旅游购物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旅游购物中心、购物街区和景区购物点;充分挖掘湘西地区民族、体育、文化等资源,依托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乡村,进一步把旅游和文化相结合,把当地民族风情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提升湘西地区旅游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居民收入。因地制宜,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人口较少等村寨,实施整合规划,异地搬迁安置,建立特色村寨。
五、建立健全旅游业工作考核机制。旅游经济是朝阳产业,也是十分脆弱的产业。它是第三产业中最为典型的“党政一把手经济”。建议将旅游业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完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