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委员提案

关于发挥湖南优势 完善加工贸易机制 提升优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于发挥湖南优势 完善加工贸易机制 提升优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26组(港澳委员)集体提案
当前,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1.4万亿元。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珠三角地区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而毗邻珠三角的湖南正面临着历史的重大机遇,如何发挥湖南优势:如湖南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优质的劳动力资源、综合成本较低、对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并应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机制,从而提升优质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
一、充分发挥湖南“湖湘文化”独特优势以及具备接纳加工贸易条件优势
一是湖湘大地孕育出了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湖湘文化,也先后孕育出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沈从文等一大批有着家国情怀和担当的政治界、文化界精英,对中国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的转型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湖南人的气质,既有着楚文化的精华——老庄之学的灵动,也有着以岳麓书院(所谓“道南正脉”)为代表的南传儒学的敦厚。这些奠定了湖南人的文化自信,也为湖南在经济发展上树立战略思维,做好战术安排夯实了底气与自信。二是湖南劳动力资源丰富。一方面,湖南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湖南的城市化水平较低,而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拥有大量的成本相对较低的简单劳动力后备军。发展加工贸易,大量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既可以避免大量劳动力跨省区流动而引起的诸多不利影响,还可以由此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湖南有丰富廉价的能源,如一般工业用电计,2008年东部发达地区约为每度0.8元左右,而湖南地区为0.50元左右,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后,湖南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南本身就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发展到今天,即使相对于东部地区,一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冶金采矿等产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利用这些相对优势,湖南可以发展差异化的加工贸易。
二、充分发挥湖南中部区位独特优势,多渠道、多方式突破物流瓶颈
湖南应发挥好作为连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的咽喉要地优势和机遇,与“中三角”的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的区域合作日渐密切,同时也作为“泛珠三角”的一员,成为承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点省份。湖南发展加工贸易的物流瓶颈主要表现为效率低、费用高,因此,湖南除了继续加大投资改善物流网络与设施外,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效益。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由它们对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缩短交货周期,使制造商和国外分销商实现零库存,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二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和仓储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商务、金融、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企业物流网络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要根据湖南自身条件积极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项物流成本。一是发展航空物流。就航空物流而言,内陆和沿海成本差距不大。湖南可以发展类似电子信息产品等运输量不大,适于利用航空运输的加工贸易。二是开通铁海联运。如开通长沙市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提高运输效率。
三、充分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
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是加工贸易企业能否在转移后“扎根”的土壤。为了能引来并留住东部加工贸易,湖南必须重视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其一,要加强现有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集群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同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要依托这些重大项目和新上项目,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形成大中小项目配套、大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的格局,加快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要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广东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它们将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要积极围绕加工贸易引进配套产业链。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加工的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达到与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相当甚至更低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湘潭综合保税区,提高加工贸易的通关效率
湖南长株潭地区首家获批的综合保税区——湘潭综合保税区,于2015年4月份正式封关运行。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湘潭,借助综合保税区这一黄金口岸,倾力打造伟人故里的开放高地,真正实现通关零距离,实现与世界的无缝对接。加工贸易对海关监管和通关效率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产品的通关时间以小时计算,有“订单电子化、通关快速化、物流即时化”的特点。湖南要想顺利承接东部加工贸易,必须充分发挥湘潭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对加工贸易管理进一步创新和简化。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上,要尽快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转变为向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在管理重点上,要尽快从以纸质手册管理为重点转变为以电子账册管理为重点。推进加工贸易手册电子化,使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或其它方式,向海关报送能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备案、进出口、核销及物流等数据和相关单证,海关对电子数据及单证进行核对、核算,并结合实物进行核查。二是创新通关模式。要争取开通与沿海口岸公路运输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收”的通关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切实提高出口企业通关效率,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要推行内地海关罐区“属地申报、快速验放”通关模式。整合并共享监管资源,在关区内推行“属地申报,快速验放”新型通关模式,实现货物在关区内任何现场申报和货物放行的便利化。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如通过简化手续、提前报关、网上支付、上门核查、担保验放、一站式服务等措施,使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得以提高。
五、充分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参与国家经济新支撑建设的政策落地
一方面是积极参与国家顶层设计。要搞好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要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要有一盘棋思想,各参与省市、部门、企业要服从国家整体利益,保证顶层设计的落实。湖南应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新支撑带的顶层设计工作,结合湖南实际和需求,在长江经济带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大产业布局、城镇化格局、对外开放、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调机制、改革创新、利益协调等方面向国家提出湖南的意见、建议和设想。另一方面是推动国家提供对湖南切实支持。一是要建立全国性的对话、协调和执行平台。强化平台的落实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共性问题。要充分发挥上海市在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建设中的引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突出龙头地位。各地应打破行政区划“门户”,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体系。二是要有针对性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应使战略重要性和投入强度相匹配,大的战略要有大强度的投入作为支撑,尽快开创一个新局面,加速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加快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比如长江中游枯水季节的枯水状况日益严重的问题。
提案人:毛曼莉、郭振华、李远发、吴太和、廖锦兴、廖焕辉、胡梁子慧
拟推荐为第26组(港澳委员)集体提案
承办单位:省发改委
协办单位:省经信委、省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