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周育林委员的发言——切实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绩效工资基本落实,福利待遇明显提升,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乡村支持计划》,对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将起到或正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突出表现在:
一、多元性的结构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目前,我省各县市区中小学教师中老龄教师队伍整体偏大,尤以农村小学更为突出,全省50岁以上教师共有100325人,占教师总数的20.59%,40岁以上教师共有249513人,占教师总数的51.2%,少数乡镇找不到30岁以下的教师。二是性别结构失衡。城市教师队伍更为“女性化”,县区次之,而农村学校女性教师所占比例很小,相当部分是由原民办教师转正。三是学科结构失衡。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音、体、美、信息等专业教师,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教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区域结构失衡。乡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员,人均工作量大于城镇中小学,理应增加编制。但实际没有增加,且因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正式教师很难派进来。有的贫困地区因为地方财力困难,即使乡村教师编制有了空额也一直未补;而在另一些地方,存在“吃”教育空编的现象,教育的空编被“调剂”给其他部门。大多数偏远乡镇的教学点,除校长外,其余都是临时代课教师。
二、断崖式的青黄不接。目前,我省共有各类中小学校12398所,专任教师48.7万人。预计“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原民办转正的教师都将达到退休年龄,且这些教师年龄偏大,又大多集中在农村偏远中小学,多数身体状况不佳,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即使在岗,由于精力不够、知识老化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只起到托管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10年内,全省退休教师将有16万左右,而按照现有机制,10年间补充教师不足10万人,教师缺口将达6万左右。
三、普遍性的职业倦怠。农村中小学教师负担重,课时量大,学校工作生活条件不佳,特别是收入不高,很难做到有尊严体面地生活。在社会一些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职业倦怠严重,存在出工不出力、热衷家教家养、不注重业务和素质提高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良好形象。
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相关政策法规执行不力。在部分市州和县市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下发的与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文件没有得到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等职能受到层层制约。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文件,我省部分地区执行的仍是2001年制定的编制标准,城乡编制标准不统一,附加编制比例过低,未考虑教师病残、在职培训等因素,导致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是教师补充退出机制不畅。一些结构性缺编的农村学校,因整体超编原因得不到补充,整体缺编地方,也没有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教师“退一补一”原则给予足额补充。农村教学点、单人校没有特殊政策予以补充,代课教师比较普遍。近年来,“特岗计划”启动至今招聘的33487名特岗教师主要集中在贫困县市,辐射面不广,且大多不安心乡村教育,思迁情绪普遍(据省教育厅统计,全省特岗教师三年后出现异动情况占86.5%)。同时,部分县市区虽然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补充师资,但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补充机制,年年动议,数量有限。教师队伍“输血”、“造血”功能不畅,“换血”功能更是匮乏,教师岗位“一劳永逸”,淘汰退出机制形同虚设。
三是培训培养机制不全。由于各县市区财政对教师培训经费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乡村中小学“工学矛盾”较突出等原因,乡村教师离岗培训依然困难重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仍不容乐观。教师培养存在供需矛盾。虽然,我省从2006年开始启动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由省财政列专项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但10年34237名毕业生的培养规模,与我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四是保障激励机制不优。乡村教师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很大,人均月收入不足3000元,远远低于同学历、同年龄外出打工人员收入,甚至比当地农民聘请的木工、水泥工(每天200元,包吃住)的收入还低。据统计,2005至2015年虽然全省物价综合指数只上升了20.78%,但房地产价格上升了约4倍,农民工工资上升了约3倍,而教师工资仅上升约15倍,生活条件简陋,综合幸福指数甚至低于普通农民。
教育关系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其关键在于落实。为此,建议。
1上下同频共振,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尊师重教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各地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理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党委政府全力支持、确保落实的管理体制。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2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队伍的引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让教师更有尊严、更体面地生活,全面提高教师待遇,通过加大职称指标比例,提高五险一金、职称工资和绩效工资等各种办法,确保教师收入比全省公职人员平均水平高30%。按1:1的比例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或发放周转房补贴,各级财政要落实城镇教师第一套购房补贴,使之控制在本地房价的成本价范围内。设立教师终身荣誉奖,对从教三十年以上的教师实施荣退制度,全额发放工资和补贴,免费享受公费医疗。每年评选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班主任、名师纳入终身荣誉奖范围。
3突出督导评估,增强教师队伍的推力。把支持乡村教师计划纳入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制订周密的督导评估方案。实现由省纪委、省委组织部、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督导制度。用督导评估成果推动计划落实。省委、省政府每年通报一项督导评估成果,对未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人实行严厉问责和责任追究。
4加强培训培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力。省委省政府统筹规划和支持教师全员培训,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实施培训的主体责任。把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加大省本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市州、县市区按照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的1.5%安排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农村学校按实际需要,逐步提升教师培训经费在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的比例。改善乡村学校校本培训条件,实现信息化教学全覆盖。加大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师培训需求。把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加强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建立完善与国家免费师范生相衔接,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从源头上提高教师人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