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

余舞蛟委员的发言——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提高综合效益,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省农田抛荒现象较为严重。据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水田抛荒面积达988.22万亩,占总面积的近20%,数字相当惊人。造成农田抛荒的原因很多,如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优质劳动力外流、农业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效益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民的种植意愿和方向,要彻底解决农田抛荒问题必须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2000年前汉中盆地的双季稻田就有了稻田养鱼,湖南省《新化县志》中也有明朝洪武年间稻田养鲤鱼的记叙。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指:稻田种水稻和养鱼(虾、蟹、蛙、泥鳅、鳖等)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即: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加上人为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更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具有综合效益的生产形式,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效益好,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种养模式成熟、技术要求不高,适合在农村推广。目前已由传统的平板田粗放低产模式向沟塘结合、高埂深沟等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发展;由单一的“冬水田”养殖向油(菜)稻鱼、稻鱼麦、稻稻鱼的养殖模式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名特优新水生经济动物等多品种发展;由稻鱼双元复合结构发展为稻鱼、萍、笋、菜、食用菌等多元复合结构综合种植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综合性的立体农业和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类型也有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等。二是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以湖北省潜江市开展“稻虾连作”为例,当地2014年小龙虾养殖产值12.6亿元,同时带动了第二产业(虾仁、虾尾、藕带、甲壳素及衍生产品等)及第三产业(“中国名菜-潜江油焖大虾”、“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等)产值近90亿元,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小龙虾相关产业从业人员7万多人,该市大量抛荒的低湖冷浸田被盘活利用,“虾乡稻”牌生态香米获得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称号。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渔农结合的典型模式,能有效拓展渔业发展的空间。2013年,湖北省渔业产值80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1710亿元,而资源条件相当的我省渔业产值仅29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326.4亿元,渔农结合不够也是原因之一。在生态效益方面,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使稻田的生态系统得到合理改造,田鱼等水产品在稻田中觅食杂草昆虫和翻耕,以及沟凼形成的边行效应有利于水稻分蘖,促进水稻增产;鱼类粪便作为优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营养结构,减少化肥使用,大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水稻吸收肥料,净化水质,加上稻田灌水,农田水质得到更新,有机质含量低,田鱼营养更加丰富,稻米更加香甜可口。此外,稻田生态综合种养需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增强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汛抗旱。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具有很好的灭虫效果,田鱼食用大量的蚊子幼虫和螺类,可以降低疟疾、丝虫病及吸血虫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对环境改善作用非常明显。在社会效益方面,发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对既无特殊技能,也无优势劳动力的贫困户增产增收,精准扶贫,脱贫致富有重大意义。以一户农民流转10亩稻田为例,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通过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半年时间可在原基础上增加2万元纯收入,相当于月均增收3000元;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可减少人工工作量和劳动成本,加上种粮比较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农户积极性,遏制耕地抛荒,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还有助于解决因经济下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及农村一系列留守问题,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据估算,我省中稻与一季晚稻种植面积约1700多万亩,其中适宜开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在500万亩以上,发展潜力巨大。综上所述,在我省因地制宜推广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既有基础和优势,也有发展前景和空间。为此,建议:
1、加强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统筹处理好稳粮与增收、脱贫与发展、生态与生产、种植与养殖之间的关系,在农田规划、环境治理、水利建设、品种推广等方面系统引导和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
2、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可设立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支持专项,也可整合种植业与渔业发展有关资金予以重点支持;可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政策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考虑从调整的油补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支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建议从扶贫开发、水利设施维修、移民扶持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专项资金中,各拿出一部分捆绑扶持贫困地区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基础设施改造、购买苗种等。
3、试点示范,实行稳步推进。坚持生态优先、质量至上的原则;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投饵与药物使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力争做到一县一品:洞庭湖区适合发展稻-虾、稻-蟹共作模式,丘陵山区适宜发展稻-鲤、稻-鳅共作模式。各地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4、研发推广,建设苗种体系。要提高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效益,必须推广名特优品种的养殖,湖北潜江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点。其关键在于加强水产苗种的培育与供应,高质量建设苗种选育和繁育中心以及苗种生产基地。
5、创新机制,不断壮大规模。坚持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稻田向种植大户或企业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经营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推动其快速发展。
6、扩大宣传,注重技术指导。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工作的作用与意义,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朋友全面了解其多元效益与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推进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加强鱼类病预防与防治,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成功率,让参与者获得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