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大会发言

曾虹燕委员的发言——借力“一带一路”做强湖南特色规模工业
近年来,湖南省坚持实施“一化三基”“富民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使我省工业生产步入快车道,2014年规模工业生产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7%。经历了“十二五”初期的高速发展后,受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和国内宏观环境影响,我省特色规模工业最近两年普遍出现产能过剩、库存增加、现金流吃紧、经营效益大幅下滑等问题。特别的过去的龙头企业工程机械行业受资金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等因素影响,我省工程机械产业进入发展的瓶颈阶段。“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打开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行业应该努力抓住此次机遇,维护海外经销网络,巩固海外市场,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争取搭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顺风车,从而赢得转机。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借势“一带一路”推进国际化,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要把脉行业尖端发展趋势,尽快调整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失衡转向优化再平衡,国家调控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预调微调的新状态。要以“聚焦市场、聚焦客户”为核心,立足满足全球工程机械的需要,提升工程机械制造集成能力。要在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方面下功夫,引导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序共享,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更加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技术、打破常规、探索新的突破点。
二、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协同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南车株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整车研制服务创新型企业;培育南车株所成为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型企业;培育南车电机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产品研制和服务并重的创新型企业。做精基础部件,提高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与主机技术水平相协调的专业化、规模化配套企业,鼓励配套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提升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系统的配套能力,满足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需求。鼓励零部件企业与重点主机企业同步开发、同步发展。鼓励重点主机企业就近配套,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建立零部件产业园区,建立较完善的配套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孵化培育100家中小配套企业,推动中小企业细化行业分工,创建一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中小企业集群。
三、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打造产业集群
可以加强同相邻省份如湖北的区域合作,利用他们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实现武汉城市群和长株谭试验区的合作,建立园区对接、产业对接、企业对接等合作形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储能式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示范线,建设绿色、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以株洲为集聚核心区域,着力打造我国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借势“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参与国际招标,拓展海外市场。积极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继续支持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出口,向海外轨道交通市场拓展,企业自身应抓住机遇在全球布局研发及生产基地。争取国家通过国际贷款、外交支持等方式,以及出台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出口、相关整车出口免税等出口优惠政策,支持我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组团参与国际招标,承接海外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实现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整体“走出去”。
四、加强政策扶持和人才引进,为我省特色规模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成立“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出台落地,制定适合我省省情的对接政策,统一研究、协调、统筹、引导我省特色规模工业的发展,协调各职能部门、龙头企业尽早制定出出海发展规划。同时根据国家战略的出台积极进行人才储备工作,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大力进行战略人才的培训和指导,广纳贤才为我省“一带一路”战略和特色规模工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引导服务,在金融融资、产业服务等各方面进行针对性扶持。鼓励我省的工程机械企业和轨道交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多方推广本省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他们走向世界助推引擎。
五、拓展产业链,构建多元产业格局
大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合相关研究院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联盟发展体系,整合资源,着力打通价值链、整合产业链、突破创新链,努力向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链谋求发展,形成产品配套协作网络,提升我省工程机械产业的整体优势。要依托现有的优势和资源,扩大国内、国际间的合作和高新技术引进与应用,巩固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机械、履带超重机械、桩机机械等产品,重点在环境产业、快速交通、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新能源开采与利用、现代煤化工、环卫机械、大吨位工程运输装备、水利工程设备、农业机械等领域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继续加大港口、海洋工程装备工业的投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和健康发展。
六、培育新动力,引导产业创新发展
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绿色节能、科技智能、超高性能、高效全能四大尖端科技平台的精耕细作,大力发展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及基础试验设备,构建工程机械产业新常态。在重点企业研究院培育建设、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实施和青年科学家培养等三个方面实施政策支持,进行研发体系、制造体系的再造,全面更新现有的产品型谱,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够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加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规划引领、资金支持、土地供应等要素保障扶持手段,推进产城融合,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工程机械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