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委员提案

关于促进我省生姜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2017-01-14]    来源:

  案由:生姜是具有广泛食用途径和极大药用价值的食药同源农产品,其发展潜力巨大。从全国看,是我国为数不多出口贸易量占世界总量70%以上的大宗农产品;从我省看,是继茶产业之后又一个农业产业化前景最好、附加价值最大、富民效果最明显的优势农业产业。在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如何把生姜产业打造成我省继茶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千亿产业,发展成为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富民产业,意义重大而深远。基于这一目标,带着如何振兴湖南生姜产业这个问题,今年6月,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与省湘菜产业促进会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一、现状:有基础、有习惯、有潜力  

  一是种植历史悠久。我省自古以来就种植生姜,湖南茶陵、常宁、双牌等地栽培生姜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二是种植分布广。全省14个市州均种植有生姜,除常德、张家界和娄底不足666.7 hm2[1],其他市州都高于这一面积,其中,种植面积超过2666.7 hm2的有永州、郴州3个,其中,永州0.73hm2、郴州0.43hm2、湘西自治州0.29hm2。三是面积产量均较大。据湖南省蔬菜办统计,2014年湖南生姜种植面积为2.58hm2,占全国生姜总种植面积的10.06%;总产量58.14t,占全国总产量的10.02%。由于20132014年生姜价格持续居高,2015年各地跟种不少;2015年价格下滑厉害,一些跟种的地方放弃种植,使得2016年的全省总种植面积基本与2014年相当。四是发展差距大。与国内生姜出产出口大省山东的莱芜、潍坊等地相比差距甚远,即使是我省生姜种植大县如汝城、茶陵、凤凰、洪江等地,都没有真正将生姜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发展,多数地方生姜生产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基本处于自发生产、原料销售、粗放加工的发展阶段,这是我省生姜产业发展的通病。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产品科技附加值低、衍生开发产品种类少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大量存在,加上缺乏生姜国家地理商标、生姜产品的化学成分分析与营养价值报告,我省生姜仍处于无品牌、无数据、无支撑的三无阶段,未能按与品质相对应的价格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正因为我省生姜产业处于这一发展阶段,所以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发展潜力巨大。  

  二、问题:无品牌、无技术、无平台  

  其一,有产品,无品牌。地方品种资源较丰富。如表1所示。总体上看,我省生姜品种混杂:一是机械混杂,主要是由于生姜地方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生姜收获贮藏于同一地方,导致品种混杂。二是品种本身遗传变异和自然突变,导致品种混杂。三是栽培技术不良和不正确的人工选择。优良品种长期处于不良的栽培条件下,群体中优良个体不能充分繁殖,导致生产力下降,造成种性退化。在生产上,生姜长期采用无性繁殖,未经过选择,导致种性退化。近年来,生姜的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老姜区由于留种不当和连年重茬,姜瘟病危害严重。不少新姜区由于盲目引种,将带菌种姜引进来,病害发生严重,导致产量和品质均较低。调查发现,一旦感染姜瘟病,平均减产达30%2014年,湘西州年减产1.5t左右,经济损失近9000万元 ,沉重打击了姜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制约着生姜产业的健康发展。  

  1、湖南生姜品种及其种植分布于特性  

名称  

特征  

常宁无渣生姜  

产自湖南省常宁市白沙、西岭一带;栽种面积最高达100 hm2,单产18 750~22 500 kg/hm2。主要特点是:姜块外形肥大,姜瓣粗壮,品质好,肉质脆,姜质细嫩,姜味柔和;可作上等调味品,还可入药。1984年,常宁无渣生姜被列为湖南名优产品,并编入《中国名优土特产词典》。  

湖南鸡爪姜  

分布于郴州和耒阳等地;姜株矮小,分枝多,根系发达;地下茎不肥大,型似鸡爪;单个如竹根,节间短密,最大姜块重250 g;肉质细密,品质佳,是药用干姜的主要原料。  

祁东龙爪姜  

祁东地区主栽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80 cm左右,叶披针形,表绿色,根茎肥大,姜肉黄白色,芽紫红色,肉质脆嫩,辛辣味较浓,品质佳;一般单株重300~500 g,产量为1 250~2 000 kg/667m2 

隆回虎爪姜  

隆回县地方品种,因其块茎呈虎爪形而得名,是药食兼用型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根茎肥大,肉质细密,纤维少,辛辣味强,香味清纯,含水量适中,耐贮运;成熟根茎表皮淡黄色,芽带红色;单株重400~600 g,产量1 500~1 800 kg/667m2 

双牌虎爪姜  

永州双牌,由于县域内山林多,海拔相对较高,日照和雨水等自然条件适宜,非常利于生姜的种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生姜种植面积超2600平方公顷,亩均产量在4000斤左右,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其山地和丘陵种植的生姜形似虎爪、块大而圆润,故名双牌虎爪姜 

长沙红爪姜  

长沙地方品种;株高75 cm左右,株型稍开张,叶披针形,深绿色;根茎呈耙齿状,表皮淡黄色,姜肉黄色,嫩芽浅红色;单株根茎重300~500 g,一般产量 1 000~1 500 kg/667m2 

小黄姜  

为湘西地区主栽品种,引自湖北来凤县,主要分布在湘西自治州龙山、凤凰等地。该品种植株较矮,叶披针形,绿色;根茎黄白色,嫩芽处鳞片为紫红色,姜球表面光滑,肉质脆嫩,纤维少,辛辣味较浓,香味清纯,含水量较高,品质优良;除作调味品外,还适于加工成蜜饯,但耐藏性稍差。通常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10月下旬至11月初收获,一般产量1 500~2 000 kg/667m2 

托口生姜  

湖南怀化洪江市托口镇地方品种,已有100年以上栽培历史;姜枝细嫩修长,色泽美观,姜肉脆嫩化渣、香辣适中,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产品远销湘、黔、川、渝等省、市。  

通道生姜  

以块大、纤维少、脆嫩和辛辣适度等特点畅销省内外,是制作糖姜、五味姜、姜汁饮料及药用材料的上等原料。侗乡群众用它制成的剁辣子姜,成为宴席上一道极受欢迎的开胃菜。  

福洞生姜  

湖南永州福洞生姜在清代就已驰名于省内外,因原产江永冷水铺乡的福洞村而得名。福洞生姜粗壮如藕,表面银白光亮,块茎上有粉红色的芽尖;肉质脆嫩,纤维质少,辣度适中,是加工姜糖和紫油姜的优质原料,加工的咸菜保持有纯白色泽和脆嫩的口味。  

    

  其二、技术、管理粗放,单产低。目前,一是姜农在种植过程中仅凭经验,栽培管理粗放,不按要求生产。而在某些山区,由于受干旱等不良气候的影响,生姜种植条件不完善,不利于高产优产。据统计,全国生姜种植的平均产量在1 500 kg/667m2左右;山东的单产较高,达3 000 kg/667m2;而湖南省平均单产也在1 500 kg/667m2左右,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生姜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不健全。生姜生产操作规程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难以规范姜农的栽培管理。加之近来年病虫危害加剧,姜农违规使用低成本高毒农药,造成土壤环境受污染、生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等后果,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也给产地形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生姜贮藏保鲜技术落后。生姜贮藏保鲜抑制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湖南省对生姜栽培技术及其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投入的科研精力也不多。因此,尽管生姜产量提上去了,但由于生产者不懂生姜采后处理的正确方法,通常就是简单地地窖贮藏,条件简陋,温湿度无法控制,导致贮藏过程烂姜现象严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其三,缺少龙头企业与产业支撑平台。山东生姜产业全面进入了龙头企业主导和平台支撑发展的新阶段,而我省做得最好的也是停留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初级阶段。例如,山东莱芜除了及时科学调整生姜种植面积控制产量之外,同时积极研发优质抗病种源,建立了国内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生姜种质资源库,内有90份国内外生姜品种基因,从种植产品的源头开始细分市场,对应到产品终端,产生出鲜食、调味、保健、洗涤、化妆等几大系列2000个不同品种的产品。特别是,莱芜等地非常注重龙头企业主导和平台支撑,大力推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成立了国家级生姜试验站、山东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12家科技机构,还与35家省级以上农业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先后承担了37项省部级生姜科研项目,获得了100余项国家专利和12项创新技术成果;不仅如此,莱芜当地有50多家企业设立了以生姜研究开发为主的实验室,将科研作为企业发展道路上,与销售同等重要的部门和工作,形成了真正的良性循环。救我省分析,目前在生姜产业领域打算按源头控制科研分析保健日用电商销售这条新型产业链发展步骤推进的品牌企业,尚只有湘姜姜业一家,从成立至今,半年时间内,湘姜姜业已投入超200万元用于取样、育种、分析等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商标申请注册、品牌预热推广等活动,虽然让人看到湘姜发展的希望,但力量十分有限,目前是巧妇难做五米之炊。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平台的支撑,我省姜农饱受价格波动之苦,产业发展进入不稳态。长期以来我省缺乏高度市场化的商业公司统筹发展,生姜产品单一(近些年出现了一些深加工产品,如盐津铺子、九道湾的生姜食品,三金药业、康尔佳制药的药品等),基本用于生鲜销售,使得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从2014101日至2015422日的中国姜网公布的湖南生姜价格走势中可看出,湖南省生姜的市场价格波动较频繁、波动幅度也较大。12月底和元月上旬价格波动较大,出现了1个高点(时间为101日,价格为7.835/500g),两个低点(时间为1229日,价格为1.5/500g110日,1.25/500g)。从2014101日起至1124日,生姜价格基本维持在5元左右;2015年元月中旬至4月上旬价格逐渐走低,3~4月价格在2.50~3.25/500g之间波动,4月中旬后价格又出现回升。  

  建议:出政策、建平台、产业化  

  (一)制定我省生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发展政策  

  一是建议省农办和省发改委联合编制我省生姜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的专项规划;二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像支持茶产业发展一样的力度,支持我省生姜产业的发展,按照千亿姜产业发展目标,设立千亿姜产业工程,推进我省生姜全产业链发展,这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康养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设立我省生姜产业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以政府的领投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我省生姜产业发展工程;四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围绕生姜产业链,开展创投、创新、创业”“三创活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人才融入三创活动之中建功立业。  

  (二)政府引领组建产业技术发展平台,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建议省市县科技厅局按照混合所有制原则和PPP项目,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一道组建湖南省生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整合省内外资源开展生姜产业科技攻关与产业化转换;十三五期间,设立我省生姜产业科技攻关技术专项,面向国内外开展科技招标,围绕生姜品种开发、种植技术、储存保鲜技术、生姜成分分析及其医药、保健、化妆、食用等新产品、新技术开展科技研发;二是建议省农办、省发改委山区开发办、省经信委、省卫计委等单位联合选拔、培育2-3家省级生姜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生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从产业基地建设、设备投资、技术更新改造、新技术产业化转换的角度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三是选择生姜生产大县、乡镇,积极开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联动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试点示范,努力形成省有千亿产业、县乡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生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分类推进生姜产业五化发展  

  一是品种标准化。将我省地域品种进行优选改良,按照适宜生鲜消费、药用加工、保健加工、化妆加工、食用加工等多种不同的功能用途,开展分类优选与培植,提高我省生姜产品的品种标准化、规范化栽培水平;二是生产基地化。在生姜生产大县或乡镇,选择一批集中连片种植区域,作为我省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予以建设,提高其产品质量、产量,在方法上,必须加快土地规模流转步伐,引入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三是加工功能化。按照生鲜消费、药用加工、保健加工、化妆加工、食用加工五种不同功能用途,大力推进生姜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均衡生姜出产时季,大幅提升生姜产业的附加价值;四是产品品牌化。从品牌建设入手,整合全省生姜品牌资源,统一全省生鲜生姜品牌,避免出现茶叶产业品牌多、乱、小在生姜产业的重现;建议以湘姜或湘牌山姜为我省生姜统一品牌,一致对外,整体入市。五是市场国际化。无论是生鲜产品还是加工产品,都必须走国家化、全球化的市场道路,希望通过国际市场的倒逼,使我省在标准、标识、规格、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1]常德地区(346.7 hm2)、张家界地区(546.7 hm2)和娄底地区(446.7 hm2)。种植面积在666.7~2 666.7 hm2的县市有9个,分别是衡阳市祁东县(706.7 hm2),邵阳市隆回县(700 hm2,主要分布在山界回族乡、桃洪镇、北山乡、金石桥镇等地),永州市双牌县(2 533.3 hm2)、祁阳县(1 393.3 hm2)、江永县(1 200 hm2),郴州市贵阳县(1 166.7 hm2)、汝城县(1 466.7 hm2),湘西自治州凤凰县(1 066.7 hm2)、吉首市(700 hm2)。  

主办:政协湖南省委员会   承办:新闻信息中心

新闻信息中心电话:0731-84892011   传真:0731-82244360   E-mail:hnzxadmin@163.com   备案序号:湘ICP备1301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