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委员提案

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关键是要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2017-01-14]    来源:

  目前我省农村面源污染的形势严峻,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肉食类动物食品需求增加,对蔬菜、水果与花木的需求也持续增加,污染物的产量和排放量在不断增大。同时,农村面源污染的历史累积在短期内难以修复,农村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不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和健康中国的目标都难于真正实现。

  一、经验启示

  1.台湾的环保成绩——“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

  行动。台湾的环境保护做得特别好,在台北的街上你看不到垃圾桶,但大街上非常干净,这得益于从1996年开始的“先分类,后处理”的垃圾治理之路和1997年开始推行的“垃圾不落地”行动。以高雄市为例,经过15年的持续推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运动,每人每日垃圾清运量从0.844公斤/人日降至目前的0.392公斤/人日。而据中国政府2015年公报,中国目前每日垃圾清运量为1.12公斤/人日。

  2.福建长泰县岩溪镇珪前村的成功经验。据《福建日报》

  2015年4月10报道,漳州长泰县岩溪镇珪前村,每天下午2点半以后,村里的10名垃圾回收员会定时挨家挨户收取垃圾,村民送出来的垃圾也实行了严格的分类。收集到村民的垃圾以后,村里再将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厨余垃圾用塑料袋装起来后进行堆沤,待发酵再还田处理;可回收垃圾自行卖掉或者交给保洁员集中;其他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送至垃圾中转站,由县里再中转至垃圾火力发电厂焚烧。珪前村从“垃圾围村”到“美丽乡村”的转变,关键是村民们遵守了一项美丽约定——“垃圾不落地”,学会了一个方法——垃圾分类,普及了一个概念——“环境保护”。实践表明,农村也同样可以仿效城市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模式,这对于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宣传环保知识,促进环保教育,让环保意深入人心

  环境治理最重要的外因是人民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对环保行动的支持,而成功的关键又是“环保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就得让人们懂得如何有效防治污染,比如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减少垃圾排放量,如何让资源再生和再利用等等,这一切都要从宣传教育入手。因此,我们建议:

  1.让环保知识进课堂。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与学校、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和环境保护计划,并且持之以恒,“大手牵小手”,让这些活动显现实效。比如,环保部门与学校可进行“拿破伦计划”——废旧轮胎的回收与利用;“飞鹰计划”——寻找空气污染源等有趣的活动。还可以把美丽乡村或者农场、牧场作为学生的环境保护实践教育基地,让孩子从小共同参与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这样既可以让环境保护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又可以有效地帮助村镇、农场或者农户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将传统的农牧业变成现代观光休闲、环境教育产业。

  2.环保知识进村户。组织专人编写环保知识小册子,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认识哪些是有害垃圾等内容以漫画或者顺口溜等浅显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广大村民中进行传播与宣讲。

  3.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进行环保知识宣传。目前广播电视已经村村通,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覆盖面广,效果也显著。建议有关方面针对环境保护、减少面源污染的内容,拍摄宣传片和动画片,让环保知识的宣传更加生动形象。

  4.利用农村墙体、村镇宣传栏,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将环保概念标语化,让环保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5.借助从事环境保护的NGO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进行环境保护与宣传。

  6.充分利用大众媒体与社会高舆论的压力,对不环保行为进行批评,督促政府的环保工作,教育社会大众。

主办:政协湖南省委员会   承办:新闻信息中心

新闻信息中心电话:0731-84892011   传真:0731-82244360   E-mail:hnzxadmin@163.com   备案序号:湘ICP备13010943